庚子救援:成功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作 者:

作者简介:
池子华,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池子华(1961- ),男,安徽涡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政治史、红十字运动史研究。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1900年“庚子之变”,使京畿之地惨遭蹂躏。为救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伤兵难民,浙江著名绅商陆树藩等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救济善会”,遵照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精神,北上救援,历尽艰辛,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先后救回难民6000人左右,不仅赢得社会各界的盛赞,而且也得到朝廷褒奖。但救援行动也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从外部环境而言,陆树藩和中国救济善会受到济急善会的排挤;另一方面,从内部管理方面来说,中国救济善会本身也存在漏洞,尤其在善款的筹集与使用方面,更是问题多多,终致陆树藩负债累累,深陷泥潭,最后不得不将“皕宋楼”藏书出售日本静嘉堂文库,代价之沉重,难以想象。表面上看中国救济善会与传统善会别无二致,但运作方式在经陆树藩“植入”红十字“元素”后已大不相同,也决定了中国救济善会的“红十字”性质。这是中国人自办红十字会的开端,唱响了中国创建红十字会的“先声”,具有深远的影响,陆树藩因此成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先驱。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8)03-0062-08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旨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占领天津。义和团虽浴血鏖战,但无力阻止八国联军北进,8月15日慈禧太后偕光绪帝西逃,16日北京沦陷。战火在天子脚下蔓延,生灵涂炭,死伤累累,呼唤人道主义慈悲,呼吁红十字关怀。为救死扶伤,浙江著名绅商陆树藩等在上海发起“中国救济善会”,遵照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精神,救护伤兵难民。这是中国人自办红十字会之开端。毫无疑问,陆树藩和其创建的中国救济善会唱响了中国红十字会之先声。庚子救援中,陆树藩虽竭力而为,历尽艰辛,业绩令人瞩目,但仍不免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一、陆树藩:中国救济善会缔造者

       陆树藩(1868-1926),字纯伯,号毅轩,出生于浙江湖州。其父陆心源,曾任广东高廉道、福建盐法道[1](P375),因谤罢官。陆心源“薄于富贵而厚于书”,酷爱收藏,是清末著名四大藏书家之一。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使陆树藩对书画、版本目录学,多有心得。

       关于陆树藩生平,史书记载不多。陆树藩玄外孙徐桢基《陆树藩其人与皕宋楼藏书售日事》(《史林》2007年增刊)一文中有简要记述:“树藩是我的曾外祖父,字纯伯,号毅轩,生于1868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他实际上是陆心源第三子,因其上二兄夭折而遂为长子。其母邓氏,是广东人。1875年,陆心源隐退故里后,他一直随侍在侧,并在父亲及馆师指点下学习。1885年,他与同乡道光甲辰榜眼周学濬的孙女周氏完婚,周氏因祖父幼时喜爱而没有缠足,故而在湖州有半身美女的外号。树藩成婚前后入县学。1888年,因陆心源捐家藏宋元版及秘抄本给国子监,朝廷下旨嘉奖,特赏树藩与树屏国子监学正衔。次年,树藩先到江阴求学,后参加乡试,中恩科举人。因家境优越,见多识广,他与教会洋人颇有接触,对一些时髦事反应极快,如摄影、骑洋车(即自行车)、收集洋玩意儿。但又在其父严格监督下,对经史之学亦不敢放松,与其弟树屏共同参与刊印其父著作的校订工作,并熟悉收藏之业。”这一时期的陆树藩远离官场,究心学业。直至1892年,他才踏上仕途。

       1891年,陆心源得旨升复原官,交吏部引见。翌年,陆树藩即随父去京候聘。抵京后,在陆心源一些故旧好友提携下,陆树藩得加侍读衔,赏戴蓝翎。不久,陆心源南旋,陆树藩留京任内阁中书本衙门撰文,后任庆典撰文方略馆、会典馆校对官。

       1894年,陆树藩丁父忧回籍守制,期间常去上海、苏州探亲访友,料理在沪企业。1897年回京,任户部郎中、山西司行走。“时正值光绪新政前后,而户部尚书为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陆树藩因年轻,思想较开明,对新政较易吸收,但因光绪年代一些旧官为其父之上司及好友(如李鸿章、孙毓汶、陆润庠、瞿鸿禨……等),因而受老一辈的影响,不敢于锋芒毕露。”在陆树藩看来,“改革新政难于成就,因而于戊戌年请假回乡,欲不求仕途。其后即返沪利用当时在沪祖传家业,进行建屋与经商”[2],同时投身公益事业,其中发起创办湖州中西学堂就是一例。1898年7月26日《申报》刊登了他和弟弟在“天贶日”(阴历六月六日)草拟的《募助湖州中西学堂启》:“本年叠奉谕旨,开办京师大学堂并各省府厅州县一律开办中学、小学以广造就。伏念浙西为人文渊薮,吴兴乃富有名邦,亟应实力振兴,遍开风气,广设学校培养成材。况值此天步艰难,民心浮动,多财适足以贾祸,毁家即所以保身。今树藩等敬遵先荣禄公遗命,将守先阁所藏中西书籍全数归公,捐入学堂,并再措捐巨款,备器建堂。惟延聘教习,供给学生,常年需费,独力难支,不得不广为募助。想诸君子情关桑梓,自必药子成全,慷慨输将,多多益善。倘他日教化有成,人才蔚起,不独乡里增光,兼为朝廷生色。此树藩等所私心祷祝者耳。”[3]不难看出,陆树藩虽在沪经商,但心系桑梓,为湖州教育事业奔走呼号。

       在沪期间,陆树藩“暇时与友交游,并在沪娶妾徐氏(发妻周氏仍携子女在湖州)。孰知休闲不长,仅仅二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庚子之难发生。陆树藩出于义气,在沪筹组京津救济善会”,从而使陆树藩的人生“起了一个大的转折,经历了一段传奇式的生活”[2]。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旨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因该年为农历庚子年,史称“庚子之变”(亦称“庚子国变”、“庚子国难”)。是年6月,英、俄、法、美、意、日、德、奥等八国,组成侵华联军,以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为统帅(后由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接替),自大沽口登陆后,大举侵犯京津地区,7月14日攻陷天津后,挥师北上,进逼京师。义和团和清军虽然浴血奋战,但无力阻挡八国联军的进攻,8月12日,八国联军占领京师门户通州,清王朝岌岌可危。15日,慈禧太后偕光绪帝仓皇出逃。16日,京城沦陷。

       京畿之地,烽烟滚滚,官绅商民,均遭池鱼之殃,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如此浩劫,江浙一带的绅商发起救援行动,其中陆树藩发起成立的中国救济善会,成为救援的主导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