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态的网络自我及其认同困境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玉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树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自我的存在样态,出现了网络自我的新样态。网络自我是由多样自我、流变自我、异化自我和种种假我组成的多样态的自我,它既实现了自我在网络时代的极大拓展,也带来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境,使得人们必须直面多样自我的同一问题、流变自我的稳定问题、异化自我的矫正问题、种种假我的规避问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8 年 09 期

字号: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自我的存在样态。诚如美国著名的网络哲学家迈克尔·海姆所追问的,“进入网络空间后,那个我还是我吗?”我们认为,网络空间中的自我是一种由数字符号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自主构建的数字自我。这种数字自我虽然仍以物质自我为生理基础,以社会自我为人际连接纽带,以精神自我为意义归宿,但同时也呈现出物质身体可以缺场,身份信息可以自主建构,注重自我意识与体验的新特征,是一种数字自我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在网络信息空间中重构与耦合的新样态。大量现象表明:这种网络自我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存在着多样态的表现方式、矛盾冲突及其自我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深入去探究和调控。

      一、网络空间中多样态的自我

      互联网的赋权秉性使得实体的我进入网络空间后凸显了丰富的展现形态,呈现出多样自我、流变自我、异化自我、种种假我的具体样态,面对这些全新的自我样态,人们需主动认识、理性应对。

      (一)多样自我

      实体自我作为认识主体,在网络空间中首先遭遇的认识对象是“形形色色的我”。这与现实空间中我的唯一性不同,网络空间中的我是熟人圈中选择性呈现的我、陌生人交往中自主建构的我、角色扮演游戏中交替体验的我。

      1.熟人圈中选择性呈现的我。

      在网络空间中,熟人圈的自我呈现最突出的特征是自我呈现的选择性。熟人交往中,“我”的基本信息是熟人所熟知的,但“我”个人的近况等动态变化的信息是可以选择性呈现的。如对久未谋面的熟人选择性呈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以留下自己过得不错的印象;对经常谋面的熟人选择性呈现自己真实糟糕的一面,以获取熟人的社会支持等。选择性呈现的我有如下共性的特征:其一,自我信息的主动筛选与过滤。针对不同的熟人,筛选不同的自我信息呈现给对方,以达到不同的交往目的。其二,自我信息的改造与包装。结合自己的交往预期,可以对自我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以影响交往对象,达到预设的交往目的。其三,自我信息的演绎与伪装。当自我实际状况非常糟糕时,在熟人圈里不想被他们怜悯,依然想活得有尊严,于是演绎一些好的方面以支撑自我,或者用伪装的我进行交往。不论是自我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还是改造与包装,抑或演绎与伪装,都是网络空间中自我的选择性呈现的结果,是信息自我可控性的表现,也是多样自我的重要来源。通过这样的信息选择,可以造就多种多样的自我,我们在此统称为“选择性呈现的我”。

      2.陌生人交往中自主建构的我。

      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陌生人对“我”毫无了解,“我”的一切都可以随意建构。自主建构的我有如下特征:其一,身份建构的自主性。与熟人圈的交往不同,熟人圈里我的身份是被对象熟知的,并不具备建构的空间。而与陌生人交往,双方都自由地通过信息制造而建构自己的身份,可以完全由主观欲望和意愿而塑造不同的身份,实现“所欲即所得”。其二,行为方式建构的“仿真性”。随着身份的自主建构,身份是否能够成立与我的“演技”有着重要关系,这里的“演技”也就是所谓的行为方式的建构。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支撑不同的身份,行为方式的建构能不能“仿真”,对于身份的成功演绎至关重要。其三,自主建构的跳跃性。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自我表现的欲望、自我实现的欲求,因而人们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往往不会满足于某一种身份的成功扮演,而会在不同需求的驱动下尝试不同的身份,享受于不同的交往实践,这必然带来身份转换中自主建构的跳跃性。依据这些特征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陌生人交往中自主建构的我必然是多样的,它远远超越于现实空间中自我的既定性、唯一性,可以说是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新发展。

      3.角色扮演中迷恋体验的我。

      网络空间中的我是非常注重体验的,而不同的体验也成就了不同的我。网络空间中,任何形态的我都有其各式各样的体验,有些体验肤浅且变换快速,有些体验深刻且持续,但网络空间体验的丰富性、自由性着实让许多网民着迷。2017年,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一位名叫“海贼—王路飞”的用户突然走红。这位“海贼—王路飞”在知乎社区一共回答过244个网友的提问,但回答每个问题的身份均不同,或为公司老板、或为职业代驾、或为保安、或为渔民等。他乐此不疲地扮演如此多的角色,可见他对角色体验的迷恋。当然,角色扮演、角色体验不能不讲规矩、不择手段,更不能逾越道德和法律对他人造成伤害,这位“海贼—王路飞”就因对其他用户造成欺骗而对其账号进行了封禁处理。

      与网络人际交往中角色扮演不同,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带来的是另一种体验。如2009年一款“偷菜”社交游戏就掀起了一股“偷菜热”,菜农这一角色的耕种体验迎合了上班一族体验耕种的需求,而种种偷菜行为满足了他们释放工作压力、娱乐身心的需求,这使得这款游戏迅速走红。又如当下火爆的“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 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一款游戏几乎成了全民性的,足见其魅力。同时,也印证了角色扮演游戏依然是今天广大网民满足体验需求的重要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