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认同理论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一个亮点,诸如自我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不一而足。这一学术研究热点的出现是以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为现实基础的。在我国传统的超稳态的、封闭的熟人社会,一般不会发生认同危机,从而也不需要新的认同。只有在开放的半陌生人和陌生人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才会发生认同危机,从而需要认同。与此同时,认同理论向价值论的扩容与价值论吸收认同的思想,使得出现了认同理论和价值论的相互渗透和汇合,相应地出现了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价值共识等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研究、探索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对认同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从而讨论各方各说各话,难以集中切中认同的根本。另外,在国内价值认同的研究中,少有涉及认同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其实,在不同的情势、不同的目的下,其采取认同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这不只是认同的技巧问题,更是认同能取得什么效果的问题。
认同的涵义
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概念或论题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因此,要厘清它们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必须简要回顾西方在这一论题上的学术传统。
对认同进行专门而系统的论述出现在西方20世纪中叶,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创立了“认同危机”这一心理学术语,并对人一生的8个阶段(即儿童早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和老年期)的认同危机作了详尽的论述。埃里克森所说的人生阶段的认同危机指的是心理冲突,如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老年期的整合对失望的冲突等。①埃里克森认为解决心理冲突危机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方式,只有积极解决方式大于或高于消极解决方式,心理冲突才算积极地解决了,也就是达到了自我认同。埃里克森认为,一旦人生某一阶段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已形成一种美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论述了主体在积极介入经验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重新建构自身,他指出:“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②米德所说的自我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自我认同的过程。在同一时期,泰弗尔和约翰·特纳以欧洲大陆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社会认同理论,这一理论主要讨论族群之间的相互歧视和自我归类问题。
“认同”(identity)有身份和统一性两重涵义,这两重涵义又是内在一致的,“认同”的身份含义就是个体的人的自我确认、确证和承认;“认同”的同一性涵义就是以个体为基点,寻求他者与个体自我的一致和相同。西方源发的认同理论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而个体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从西方源发的认同理论和“认同”本身涵义看,“认同”大致有两方面涵义:即一是对个体自我的确认与确证,二是以个体自我为基点寻求个体自我与他者的相同和一致,即促使他者对个体自我的确认与确证,“认同”的第二种涵义实质是个体自我的放大和扩张。因此,“认同”具有明显和浓厚的个体原子主义特征③,认同主体主要是个人。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的认同理论已突破社会心理学领域,向政治学、教育学和哲学等学科扩展和渗透,随着认同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其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并从西方走向东方。中国学术界对“认同”的重视和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认同和认同理论具有原子个体主义的基因和本性,随着它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其个体主义特征也在不断膨胀,这样势必会导致分裂、歧视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也就是说,认同和认同理论对当今世界的平等、商谈、互助和共赢构成了一定的风险和危害。西方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与认同理论相对应或是发展了认同理论的承认理论应运而生。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是承认理论的杰出代表,他对承认本身的阐释主要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观点,认为承认既要确认自我,也要确认他者,并且要像确认自我一样地确认他者,自我和他者是平等的。因此,如果说认同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话,那么,承认理论就是建立在平等主义基础上,把他者当作像自己一样看待,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者,自我和他者是平等的、合作的与共赢的。霍耐特把爱、法权和团结的主体间性当作承认的三种形式,并分别对应着自信、自尊和自豪三种时间自我关系④。如果说,霍耐特对承认本身的阐释并没有突破黑格尔的理论范围,那么,他对蔑视的理解则是他承认理论的创新和特色之处。霍耐特认为蔑视就是拒绝承认,就是对承认的否定和剥夺,并进一步把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当作蔑视的三种形式⑤,认为蔑视比不承认还要严重,不承认还只是不予肯定和认可,而蔑视则是不尊重和侮辱。因此,要消除社会蔑视和歧视,必须承认其他个人、民族和国家,社会的平等、和谐和共赢就是建立在彼此承认的基础上的。
西方理论从“认同”到“承认”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承认”对“认同”的颠覆,而是对“认同”的完善和发展,认同自我和认同他者实质也是承认自我和他者,反之也一样。因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认同”,应该包括“承认”在内,承认是认同的扩展和延伸,“认同”和“承认”本质上一致,都是指对自我和他者的认可和承认,只不过在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用语中,“认同”使用的频率要高一些。随着认同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认同主体也突破了原来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范围,延伸到群体、国家的层面,从而就不仅有个体认同,还有群体和民族国家认同。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产生了颇具影响的社群主义思潮,社群主义认为个人和自我最终是由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个人只有认同群体,才能获得自我价值,也才能产生和谐的群体。可见,社群主义认同理论是建立在群体主义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