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以下简称沪港通)正式开通。沪港通作为连接沪港两地资本市场的纽带,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两地资本市场联系,扩大两地投资者的跨境股票投资需求,拓宽两地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相当多的内地投资者而言,港股通极大地满足了内地投资者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愿望,对于港股市场来说,内地投资者的影响力也势将越来越大。但是,港股通在促进两地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两地股市的发展水平、相关机制等存在的诸多差异(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时间和规则的差异等),内地投资者在投资港股通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港股通上市公司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若其想进行盈余管理粉饰业绩,通常会选择更为复杂而隐秘的手段,这无疑加大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识别难度。面对这一全新的跨境投资,内地投资者该如何权衡港股通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表现?港股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径?监管机构该如何有效识别而控制风险?这些问题随着沪港通的开启而逐渐凸显。 自沪港通开启以来,汉能薄膜发电(以下简称“汉能”)一直是港股通标的中颇受内地资金追捧的明星股之一。从2015年3月至今,汉能就从未离开过舆论的焦点:从早前遭媒体质疑存有巨量关联交易,而后与媒体陷入“口水战”,5月汉能暴跌,股价招致腰斩,再到7月被调出“港股通”股票,成为首个因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而被剔除的个股……虚高股价暴跌,看似蹊跷,实则疑点重重。汉能薄膜发电自2009年借壳上市以来,商誉激增;汉能经营现金流和利润的差异主要来自应收账款;汉能以股票价格向银行贷款,以现金维持股票价格……诸多疑点让我们有理由怀疑汉能惊人的财务业绩是否真实。本文以汉能公司为案例探讨港股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与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汉能公司的异常财务表现 2015年对汉能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从早前备受追捧的明星港股到5月的股价腰斩暴跌,再到7月被调出“港股通”,成为首个因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而被剔除的个股,至今仍未复牌。股价暴跌使得公司主席蒙受约146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公司重要高管离职、缠上未付租金官司、合同被取消,变卖资产,以及受到监管部门调查等。同时,公司在2009~2015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会计处理。比如:关联交易占比异常。那么汉能公司巨额的关联方交易是公允公正的真实行为呢?还是有意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径?汉能暴跌前的惊人市值和丰厚业绩是其实力的体现,还是盈余操纵的结果?不禁让人感到怀疑。 (一)关联交易占比异常 汉能近年的营业收入构成如表1所示,汉能的营业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关联方交易,且比例居高不下。
据汉能年报披露,关联交易下降主要是期内出售旗下5个光伏电站项目所得的收益所致。此外,年报中提及的非关联交易收入一大部分还挂在账上并未收回现金。由此可见,虽然账面上汉能的关联交易比例有所下降,但实质上这种下降更像是有预谋的操纵行为。 (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汉能薄膜的应收账款金额庞大,最高甚至接近主营业务收入的三倍,其中由关联方交易导致的应收款项所占比例也非常高。 从表2可以发现,2013年汉能的应收账款为42.21亿港元,其中关联交易占比高达98.62%。201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汉能的贸易及其他应收账款高达62.41亿港元,几乎是同期收入的两倍,而其中应收关联方款项高达97.5%,2014年末,关联方的应收账款达到45亿港元,是同期应收账款的四分之三。2015年中报显示,汉能的应收账款为32.31亿港元,其中关联交易占比为62.24%。 (三)巨额的政府补贴 汉能公司作为光伏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每年从政府获得不菲的财政补助,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汉能在2014年获得的政府补贴高达5.7亿港元。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持较大。然而,上市公司为了增加利润,违规骗取中央财政补贴的行为时有发生。 (四)资产结构不合理 从资产结构来看,如表4所示,汉能在2012年和2013年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是36.54%和49.39%,也就是说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大,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弱,风险较高。进入2014年,公司的流动资产比重明显上升,资产结构呈现为保守型结构。
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这样的资产结构明显是不合理的。新能源行业属于资产密集型行业,需要建设厂房、购买设备等,因此该行业的普遍情况是固定资产的比重远高于流动资产。但汉能恰恰相反,无形资产和商誉约占非流动资产的80%,流动资产是固定资产的数倍不止。这与汉能到处新建、扩建厂房的做法极不相符。汉能这样的资产结构,有减少固定资产折旧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