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多螺旋模式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金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晓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美国研究

内容提要: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回归制造的发展浪潮,以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影响最为广泛。通过梳理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发现,其区域分布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研究领域侧重于与地方传统产业相匹配;组织架构范式从三螺旋模式向多螺旋模式转变,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作用。伴随着创新模式建设的日益完善,美国部分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形成开放的合作创新平台和先进技术服务中心。尖端技术量产化、跨领域技术融合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将成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8 期

字号:

      回归制造,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在冲击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为世人敲响警钟:实体经济依旧是当前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回顾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一国若能掌握制造业领先技术,率先实行产业转型升级,就能引领时代发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获取话语权地位,反之则陷入衰退陷阱。以美国为例,其制造业曾长期稳居全球首位,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源动力,并凭借制造业在全球化经济深化的过程中所构筑的产业竞争力优势,逐步形成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然而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浪潮愈演愈烈,美国本土制造业逐渐萎缩,转而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得其制造业产业加速衰退,产品竞争优势不断萎缩。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其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3.16%下滑至2009年20.21%。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美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弊端显露无疑。重整本国制造业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美国政府也随之提出一系列产业复兴计划,例如2012年“美国制造创新网络”计划(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欧洲“未来工厂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和日本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等制造业创新发展计划付诸实施。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实施,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产业竞争力优势,成为当前社会的讨论热点。可见,制造业创新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共识和大势。

      当前众多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中,以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模式较为完善、规范,较具借鉴意义。为此,本文试图对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模式进行梳理和提炼,为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一 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主要源于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理论①和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②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技术的产生者、转化者、使用者和政府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技术进步的有效共享、产业化应用和良性循坏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着科技发展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③

      三螺旋理论则在前者基础上提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具体范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科技学院教授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提出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三者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交互影响的三螺旋关系。政府凭借自身特殊职能,制定各种行政、法律等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实时更新系统内的知识与技术,使创新活动更加切合当前社会的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创新成果通过产业转化为经济绩效,产业可获取投资回报、技术溢出、人才输入、产业升级,甚至还可扩展新产业集群和新市场。大学拥有大量的原创性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完整的实验室人员配备和技术设备,能够承担大部分基础性研究;同时,大学的教育资源能够为社会培养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为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将自身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创办新兴科技型企业。

      在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通过建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对一国的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④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威廉姆斯·H.A.约翰逊(William H.A.Johnson)⑤通过指标评价方法,对中国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创新体系进行指标化对比分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戴维·C.莫厄里(David C.Mowery)⑥分析纳米技术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在制造业创新中心研究方面,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莫妮卡·埃利奥特(Monica Elliott)⑦指出,通过政府介入和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不再满足于仅关注如何提高单一产品附加值,同时更能从整个产业生态角度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本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行业战略总监黛比·霍尔顿(Debbie Holton)⑧和比尔·凯尼格(Bill Koenig)⑨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企业和学校、科研机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与市场实际需求匹配,为制造商、企业家、大学和科学家提供一个能够充分交流了解的合作平台,共同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工艺开发,加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高实验室技术向商业化生产的转化率和成功率。未来时期美国制造业的成功与否必将取决于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于2016年向美国政府提交的首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年度报告和战略计划》中指出:构建和发展可持续的国家创新体系,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合作共赢,制造业创新,中心恰好能够为这三者提供良好的协作平台,将成为美国制造工艺技术升级的核心源动力。⑩美国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Global Research Center,General Electric)的本杰明·贝克曼(Benjamin Beckmann)(11)通过对美国的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指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构建美国制造业的新竞争优势,同时作为一种新制造范式和协作平台,更注重中小企业间技术开发和成果共享,在未来能为美国制造业生态系统带来可持续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