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畜入中国:以民国时期美利奴羊进入山西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76-),男,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山西 太原 030006;焦帅帅(1993-),男,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06;朱冠楠(1982-),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以民国时期美利奴羊进入山西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美利奴羊的引进、推广、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具体过程的分析,初步探讨畜牧业背后的国家制度、政策、社会层面是如何运行的。进一步揭示近代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西方新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行为。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从以土地和水为中心到以畜牧为中心,无疑为理解乡土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8)02-0038-10

      土地和水无疑是以往学界观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两个重要切入点。无论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乡土中国,还是近些年兴起的水利社会研究①,均从不同角度为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变迁提供了可资参照的学术成果。相比之下,关于畜牧业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视角则较少提及。站在社会史的立场来看,畜牧业的问题同样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也是研究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新视角。我们不能仅限于农业史、畜牧业史的狭窄范畴,而应该有一个社会史的整体关照。研究者的目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畜牧本身,而应该是以畜牧为基础,更多地去考察观念、制度、政策、人为因素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文希望就在此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目力所及,目前学界关于畜牧业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就山西而言,1964年钮仲勋在《历史时期山西西部的农牧开发》一文虽已涉及山西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地理学范围内。②1981年田世英《历史时期山西水文的变迁及其与耕、牧业更替的关系》③主要探讨山西牧业更替为耕作业之后,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同样延续这样的问题意识与研究风格。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王建革关于近代华北地区畜牧业的探讨,他在《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一书中提出“近代畜牧业的萎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人口增多引起草地资源减少;二是人口增加使越来越多的秸秆用作燃料,饲料资源减少;三是土地日益细分化,规模减少。”④文章主要介绍动物与人地关系,认为由于人口增加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增长引起饲料和草地资源减少,使得近代华北地区的畜牧业呈明显的衰退趋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是杨常伟的《民国时期山西省绵羊改良实证考察》,该文认为民国时期山西绵羊改良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为解放后的山西省绵羊工作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⑤。这一研究的问题在于他有一个假设,美利奴羊引进山西后,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效,绵羊产量和质量取得了很好效果,其背后隐含是一个线性展观。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远比这个复杂。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留下一定的研究空间。鉴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图将近代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深入的资料发掘,以美利奴羊的引进、改良和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个案,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西方新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行为。

      近代中国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史。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苏醒,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以来,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出现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并一直影响到现在。受其影响,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现象,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未加以区别,而是采取了一味摒弃的态度。在畜牧业养殖改良上中国知识分子同样也存在相同的观念,普遍认为西方的羊种是好的,养羊技术也是先进的,中国的养羊技术则是不可取的。

      如欲理解山西引进美利奴羊的情况,首先应该对民国之前中国关于绵羊的改良运动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早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中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品种,进行纯种杂交。1904年,陕西高祖宪和郑尚真等人,与同事集资组织奖励牧羊会社,从国外购入种羊,改良陕西绵羊,发展细毛产业,并在安塞县北周家洞附近设立牧场,饲养美利奴羊数百只,此为我国从国外引入优良种羊的开始⑥。1906年,清政府在奉天省(今辽宁)成立农事实验场,由赵尔撰主持工作,曾输入美利奴羊32只,用于改良奉天省的绵羊⑦。1909年,留美学生陈振先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毕业回国,又由美国输入美利奴羊数百只⑧。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从美国输入美利奴羊数百只,在张家口、北平西山门头村和安徽凤阳县石门山分别设场饲养⑨。受此影响,1917年,山西省阎锡山政府决定成立山西省模范畜牧场,并开始从澳洲引进美利奴羊,在全省开展美利奴羊改良运动,但是在引进过程中,由于环境不适,管理不善,出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终导致美利奴羊死伤甚多。

      一、六政三事:美利奴羊的引进

      山西省政府于民国六年在太原水西门成立山西省模范畜牧场,并从澳大利亚引入美利奴羊,进行绵羊改良运动。从我们收集资料中,不难发现绵羊改良运动主要是由阎锡山政府推动的,主要是在五大模范畜牧场进行,民间尚未进行绵羊改革。那么,阎锡山推动绵羊改良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政治方面:稳固山西政权

      1917年,阎锡山独揽山西的军政和财政大权后,开始实行“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阎锡山“用民政治”主要包括“民德”、“民智”、“民财”三大项,他认为“民无德则为顽民,野蛮不化,不能用也;民无智则为愚民,惟鲁劣顿,不能用也;民无财则为贫民,救死不赡,不能用也。故欲其民,必须从此三者着手,然后民能用。”⑩阎锡山实行“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发展生产,解决财政困难,安抚贫民,使民为其所用,以实现其长期统治山西的政治目的。畜牧业作为“六政三事”中“三事”之一,自然受到了阎锡山的极力倡导。发展畜牧业首推养羊,而养羊又倡导养收入较高的外国羊(11)。美利奴羊作为外国优良羊种,具有产量多,毛质细密,收入高的特点。鉴于此,山西省政府专门派专员赴澳洲引入美利奴羊进行绵羊改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