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本體”說法源起於1980年《孔子再評價》一文,(請參閱該文“仁的結構”部份),二十世紀90年代我將它展開為“兩德論”“情理結構(參閱《歷史本體論》《論語今讀》等)的倫理學論說,近年似頗有回響,但誤解更多。值此垂斃之年,或仍有責任不回避“還是那一套”的重複或譏諷,再作一點簡略的通俗說明,主要是解說那張“倫理學總覽表”(如下圖,始見於三聯版《回應桑德爾及其他》,略修訂後收入青島版《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及三聯版《倫理學綱要續篇》)。因為該表概括了我有關倫理學的基本想法。 一、情境、情緒和情感 1.首先要說的是該表突出的第一欄,特別是首尾兩個“情”字。 我希望幾十年或更長時間以後,“情”(Qing)與“度”(Du)這兩個在我的哲學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中文詞匯,能與“道”(Dao)、“陰陽”(Yin-Yang)等英譯一樣,成為西文的通用詞匯。因為這些詞都很難找到可以恰當對應的西語譯名。例如,“情”就很難等同於emotion、feeling、affection、passion等等。
伦理学总览表 自先秦以來,“情”至少有兩大類涵義,一是情感或感情,二是情境(situation)、情實(fact),後一種涵義在應用中有時甚至超過第一種。包括今天人們說“事情”、“情况”、“情勢”、“情態”、“情狀”、“情形”等等。A.C.Graham認為,漢代以前,“情”并無情感義。《郭店竹簡》推翻了這個說法。但重要的是,這兩種涵義為何會合用一個字,似乎很少人談到。 我未研究字源學(etymology)。先說幾句題外話,記得我很早引用過Sapir-Whorf的理論,認為語言有世界觀的背景。我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提出,中國文化和哲學一直重功能大於重實體,重動作大於重靜態。例如,“度”翻譯成西文的measure或degree便很不合適,因為它指的是人在動作中掌握的恰當分寸,正是它維持着人的生存(包括個體、群體和人類),從而它不是本體,卻具有本體性(使人的生存延續成為可能)。所以它是動名詞而非名詞,是動作(包括姿態、樣式,也包括對自然和人際,等等)當中恰到好處的分寸,而不是靜態的刻度、標準等等,是主體活動性的、能動的、變化着的“合宜”,而非客觀、靜態、確定的存在。 “情”也如此。“情境”是指一種非常具體的動態過程。中國沒有Plato-Aristotle的“兩個世界”的觀念背景,Plato有“理式世界”,Aristotle有“不動的動者”,而中國則是“道不遠人”、“天道即人道”。離人而談天,乃今日之科學或某種變相形式的神學。在中國哲學傳統,任何事物與人和人際關係很難分開,事實、情實、情况、情狀、情態、情勢、情境,都是在人的具身活動中展現,而人的具身活動中總有情感,因此“情境”與人們的“情感”總有着或遠或近、或多或少的關聯,所以才用同一個字“情”來表示。那張“總覽表”的第一個“情”,便是指“情境”,第二個“情”,指的是“情感”。“總覽表”中的那條實綫,表示產生;虛綫,表示反作用。兩者有所區分,但又有聯繫。當然,“情境”包括了物,這已擴展到非人際關係的範圍,例如《周易》講的“以類萬物之情”即萬物的情况、情勢、情景、情境。但畢竟首要的涵義仍然在人的情境。這是首先要說明的。 2.第二點要說明的是,“情”又有“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漢語的“情”無此區別,西語的emotion與feeling等也如此,相當一致。我認為“情”其實包含有這兩種不同的涵義:一是動物性的生理本能自然生成的情緒,一是“人化”了的情緒即情感。這一區分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語言中,看不到也用不着,但在學術研究領域內,我以為區分它們十分重要。我的倫理學認為,情緒乃人獸所共有,而情感則專屬於人。這個區分,可以說是承續了儒學強調的人獸之分、人禽之別,而現代心理學和社會生物學(social biology)以及所謂“生理學進路的倫理學研究”等,則忽視甚至抹殺這一區分。我最近之所以推重劉緒源的修訂版《美與幼童——從嬰幼兒看審美發生》(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10月),就是因為他如同Piaget研究兒童智力發展那樣,仔細觀察、描述和論說了兒童從2歲到4歲的這個階段,通過審美的想象手段,以理入情,讓動物性的情緒得以發展變化為人化的情感,開始形成專屬於人類的情理結構,并使其得到獨立的活動和發展,從而使人在情感上逐漸脫離動物界而區別於動物。我以為這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雖然我并不贊成錢穆認為“仁在人心中與生俱來”的觀點,但在拙作《論語今讀》談到情理關係時,非常贊同地引過他的這段話: 宋儒說“心統性情”,毋寧可以說,在全部人生中,中國儒學思想,則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勝於其看重理智部分。我們只能說,自理智來完成性情,不能說由性情來完成理智。情失於正,則流而為欲。中國儒家,極看重情欲之分異。人生應以情為主,但不能以欲為主。儒家論人生,主張節欲寡欲以至於無欲。但絶不許人寡情、絕情乃至於無情。(《孔子與論語》,聯經版1974,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