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丰富,直指当下青年群体面临的问题和处境。在理论上,《规划》为青年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必将青年研究乃至青年学的学科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就青年研究的现状而言,还需大力改进才能适应《规划》的要求。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青年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仍旧是处于前学科阶段的话[1],当今青年研究领域中社会学、青年工作、教育学三家争鸣的喧嚣景象更是无法掩盖青年研究在赶时髦、功利化、碎片化的同时学术规范不够和理论基础不牢的实际困境[2]。《规划》虽然没有明言青年研究该如何摆脱上述困境,但其强调的“中长期”特征及其出台的历史背景却在实际上为青年研究明示了方向。如果青年研究界能正视这个问题,建立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的时空特征相融合的科学理论框架[3],对青年研究乃至青年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具有中国时空特征的青年研究理论框架,首先必须关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一、时间的根本性及其在既有视野中的误用 就青年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人而言,青年研究同时间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然而,对青年研究而言,时间这个范畴的相关性远不止于此,在某种意义上,时间是青年研究中最根本的东西。首先,青春期从童年而来,并不可避免地将转变为中年。其次,时间不仅使青春期有别于童年和中年,也使青春期具有不同于童年和中年的稳定性。因为青年群体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是通过在时间之中形成并经过时间检验才得以确定的。再次,对于追求秩序的青年研究而言,时间也是秩序的核心。正如英国哲学家摩尔所言,没有时间秩序就不会有秩序[4]。最后,青年研究不仅研究“青年”在历史时间中的出场方式、受历史时间影响的种种形态,也把时间作为测量青年思维、身体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标准。因此,时间范畴不仅是青年研究中的内生变量,还是人们理解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关键所在。 尽管时间对青年研究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青年研究都重视时间。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等著作中批评社会学家总是习惯于将时间和空间视为行动的环境一样,许多青年研究仍然没有对时间表现出应有的关注。另外,在那些重视时间并因此采用时间化研究方法的青年研究中,大多采用类似10年这种常规的时间尺度来研究各种时段的青年群体,更别提那些将结论建立在简单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研究了。由于只关注脱离时间的社会对青年的影响,在主流的青年研究中,时间要么不被视为一个说明性的变量,要么只是在随后的证明中作为一个简单的注脚。社会的建构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社会存在只有在历史和地理中才会成为具体[5]。由此观之,时间、空间也是青年生活的基本要素,同时重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才能更好地解释青年问题与青年现象。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但与被归结为物理形式而被严重忽略的空间相比,社会科学研究中优先考虑时间的倾向使得时间在青年研究中得到的待遇还是比空间更好一些,这一点在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一取向分析,通常按以下四种不同的方式使用时间[6]:其一,将时间看作一种有助于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构成的要素,在这里,时间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例如,1919年5月4日对理解青年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就具有一种特定意义,青年在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都可以追溯至这一事件。其二,将时间看作社会诸种要素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时间,事件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比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当今大部分青年研究都将这一时间开启的历史事件作为影响青年思想和行动的背景因素。其三,将时间视为一种可以量化的测量工作,比如,青年研究中经常采用常规时间作为自己的时间尺度,这种方法经常以10年为尺度对各种时段的青年群体给予特别关注,诸如80后、90后、00后的相关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其四,将时间视为一种质的测量尺度,以前述80后、90后为主题的青年研究来说,所考察的不仅是这10年间出生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何种差异化的环境,同时也考察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年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存在何种质的不同。 以上几种方式表明了时间在青年研究题材尤其是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题材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这并没有充分挖掘时间在理解和解释青年中的作用。尤其是当前青年研究的现状已形成了以社会学、青年工作、教育学为取向的三种相互竞争的多元化格局,其中,社会学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式[7]。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就没有问题。在知识爆炸、信息广泛传播的今天,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较为看轻非实证化的人文研究,认为后者学术规范程度不够、理论分析水平不深。实际上,社会学取向的很多青年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对一些具体现象的深层解构当中,而非在学术自觉和方法论自觉的前提下寻求将现象与本质的研究加以结合[8],最终无非是打着科学研究旗号的解释学狂欢罢了。究其根源,尽管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善于对青年现象进行解释分析,但他们在整体上过于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充分考虑时间的作用。当他们考虑到时间的时候,更多的是将时间视为一种因果关系,就像他们认为社会变迁和互联网是影响青年的重要变量一样;或者,他们也将时间视为一种可以量化的测量工作,就像他们对80后、90后开展的诸方面研究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并没有发挥它作为“历史视野”的作用,如青年研究中对青年的历史认识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尽管它们考虑了时间的作用,但很多关于青年存在和青年现象的解释仍然是不合适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