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

作者简介:
王成(1975- ),男,重庆荣昌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实验室/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E-mail:wchorange@126.com;马小苏、唐宁、周明茗、何焱洲,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实验室/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厘清农户行为可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平台。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不同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各异,大体为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传统农户;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响应结果的作用差异明显,生产大户行为主要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农户行为对提升生产空间系统经济效益作用明显,传统农户行为对生产空间系统环境改善的贡献作用最小。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合理引导农户技术和资本投入等建议,以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1 引言

      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多种形式之一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乡村主体在乡村生产空间中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表征(王成等,2017),农户作为乡村生产空间最重要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支撑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王成等,2012),尤其在我国乡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一系列乡村土地政策和制度出台,农户作为政策的响应者和执行者,在对政策的响应过程中其行为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农户行为转变结果的多样化与复杂化趋势,正深刻地改变着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部要素、结构与功能,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从不均衡向均衡再到形成新的不均衡交替运行(王成等,2017)的频率加快,这一运行过程不仅反映了不同农户行为相互作用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影响程度,更反映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健康状态。如何探讨农户行为转变结果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进的作用方向,厘清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的作用机制,已成为认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从不均衡到均衡交替运行过程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对乡村生产空间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内容从单纯的农业生产空间扩展到乡村工业、商服业、旅游业等方面,乡村生产空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增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外乡村生产空间资源要素、形态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国内外学者从理论或实践出发探讨乡村生产空间的转型与重构(杨忍等,2015;Wang et al,2016;龙花楼等,2017)、乡村空间优化(黄金川等,2017)、农业体系与农业经营方式(丁延武,2015)、产业融合(周立等,2018)、乡村生产空间与乡村景观及其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Mitchell,2013;Daly,2015)等。但将系统论思想引入乡村生产空间,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研究仍处于概念性认知阶段。“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是未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研究的重要问题域(王成等,2017),因此,本文参照当前农户空间行为变迁对乡村人居环境影响的成熟理念(李伯华等,2009;李伯华等,2013),基于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的分析结果,构建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理论框架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依据不同农户行为的差异将案例村农户划分为传统农户、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三类,探求不同类型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发展运行的作用程度和影响方面,旨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促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和谐有序发展。

      2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理论解析:农户行为

      农户行为广义上泛指农户在农村经济活动和生活中进行的一切选择决策,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的范畴,包括生活行为、消费行为、生产行为、就业行为、交往行为等(李伯华,2014;朱晓雨等,2014);狭义的农户行为包括农户的经营行为、生产投入行为与从业行为。不同的农户行为结果将加快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环进程,并在农户不同行为结果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状态。因此,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者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平台(图1)。

      

      图1 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理论框架

      Fig.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production space system 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ing household behavior

      2.1 农户行为转变

      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由土地细碎化向适度规模转变。伴随“三权分置”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土地流转增速增量,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等新型主体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已成为当前乡村生产空间的新格局(文长存等,2017)。传统小农户一方面将土地等要素通过流转、转租等方式向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集聚,自身则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入股合作社,依托农业合作社进行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的流转及入社减少了因劳动力缺失、农业效益低下等原因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撂荒和浪费现象,打破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细碎化经营格局,土地经营逐渐向适度规模化转变。截至2016年,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已超过350万户①,生产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率逐步提高。

      农户生产投入行为从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劳动力投入转向多元化经济作物种植和技术、资本投入。当前,我国农业已突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正向市场化、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推进(高珊等,2014)。农户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王艳妮等,2016),受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种植大田作物大多是为满足农户自身的口粮需求,而更多地转向大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等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种植,以满足农户消费需求,实现收入持续增长(刘洪彬等,2013)。农业种植向以经济作物为主、大田作物为辅的多元化种植行为转变。在投入方面,单纯地增强劳动力投入以增加产量的方式逐渐退出,更加注重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地膜等投入(杨钢桥等,2010),机械代替了传统人耕和牛耕(曹卫华等,2015)。截至201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11.44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65%②。随着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综合应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逐渐代替传统化肥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流施肥方式;生物防治病虫害逐渐代替化学农药,农业生产中逐渐加强对农户生产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产供销”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新型农业业态不断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