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观的思考

作者简介:
成升魁(1957- ),男,陕西合阳县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资源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chengsk@igsnrr.ac.cn。北京 100101;李云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刘晓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王灵恩,通信作者(1987-),男,山东沂南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消费,E-mail:wangle@igsnrr.ac.cn。北京 100101;吴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鲁春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谢高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刘爱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内容提要: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认知,同时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的“五多怪圈”。传统农学派、经济学派和资源环境学派等不同学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粮食安全概念从强调对粮食量的保障和供给、强调市场条件下的个人购买能力,到从基本保障提升到生活品质、强调国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内涵不断充实和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多因素视角全方位解读粮食安全的最新内涵。面对新时代,在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构建“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势在必行。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8)06-0911-16

      粮食安全问题是涉及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1]。尤其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和经历悠久农业社会历史的传统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不仅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更是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已经连续13a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2004年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2],2006年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3],2009年提出“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4],2014年确定“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5]……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基本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然而,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许多挑战和严峻考验,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隐含了多方危机,抑制了中国粮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面对国内外粮食供需错综复杂的形势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等”[6];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发布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粮食行业既要着力化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又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紧平衡状态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对策”[7]。与此同时,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亦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需求、新问题,已有的粮食安全观念、政策等正在受到挑战,已有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撑国家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决策之需要。为此,立足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对粮食安全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已是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在总结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新时期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并对不同学派的粮食安全观进行评述,最后提出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内涵。研究结论期望对推动粮食安全问题深入研究和现阶段构建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特征和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的“五多怪圈”,不仅使粮食安全保障陷入困境,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根本,阻碍了农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1.1 产量多

      长期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耕地底线、技术突破、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自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2007年超过5亿t,到2015年达到6.2亿t,实现“十二连增”,年均增长率约为3.1%。2015年我国谷物产量为57 225万t,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19.8%,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谷物第一生产大国。2015年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产量分别达到1.3亿、2.2亿和2.1亿t,人均粮食产量达453 kg,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3.5%。

      单纯追求粮食产量不仅使粮食供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为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而引发了大量毁林还耕、毁草还耕、开荒造田等事件,为提高粮食单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最大值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为40%[8]。复种指数高、连年耕地能力透支、耕地利用强度过高,使得耕地质量不断退化。农业部数据显示,因土壤贫瘠化、盐化和酸化导致的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华北耕层浅化、东北黑土层薄化和西北部耕地盐渍化问题突出[9]。

      1.2 进口多

      数据显示[10-16],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谷物进口量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后谷物进口量急剧增长,到2013年进口量达到1 951万t,占我国谷物总量的比例为3.5%。其中,玉米进口量增幅明显,从2000年的498万t增加到2013年的734万t,占我国玉米产量的比重为3.5%。此外,受市场价格因素等影响,作为饲料作物的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的1 042万t一直增加到2014年的7 140万t,增加了586%,年均增长率高达14.7%,大豆进口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23.2%,是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大国。2015年,谷物净进口量4 000多万t,占总供给量的6.0%,加上8 169万t大豆进口,2015年粮食总供给量超过7.3亿t,人均粮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4%。

      1.3 库存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