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的影响与定量化测度  

作者简介:
陈田(1958- ),男,安徽南陵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区划与旅游地理,E-mail:chent@igsnrr.ac.cn。北京 100101;王开泳,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E-mail:wangky@igsnrr.ac.cn。北京 100101;陈妤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改变政区的位势和发展轨迹,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政区位势的测度可以较好地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建立基于生产函数的政区位势模型,以重庆市为案例,测算其设立直辖市前后的政区位势及其区划调整的相对区位势能,以探析影响政区位势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①政区位势与该地的交通通达度、资源控制能力及综合发展规模有关;②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该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效应;③设立直辖市对重庆市而言不仅意味着行政级别的提升,政区位势也不断上升,相对区位势能均大于1,但该提升幅度正从快速优化趋于平缓发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8)05-0654-08

      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治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中央政府统治和管理全国各地的一个基本有效手段[1]。行政区划调整是实现行政区划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行政区因其所处位置、级别、管理权限、管理幅度的不同,相对于其他政区而言,具有一定的政区位势,即不同的政区在整个国家或区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位序和势能,位势的大小代表了一个政区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影响力、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力。而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可以改变一个政区的位势,其不仅涉及到地方市场范围调整,也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权限的调整和变动,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和整体面貌[3],而如何定量化表达由于区划调整所带来的政区位势变化,探讨行政区划调整与政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认为,政区位势理论的提出可以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可以定量化测度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带来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划调整对城市的管理体制、城市面积、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上。Qian、Roland和Weingast等人认为分权行政区划变动涉及到地区行政和财政权力的变化,分权是地区增长的动力之一[4,5];Redding和Sturm以东西德分裂和重新合并为样本证明行政区划调整会影响市场范围大小,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6];国内对行政区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涉及经济学、行政学和地理学多个学科,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地方放权与地方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其对上下级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7~9]。

      根据区位势的不同定义和理论解释,其定量化数学模型被应用于港口、物流、交通等多个研究领域。区位势能的概念很早被引入到交通预测当中,国内学者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交通可达性,利用不同要素的差异性,对出行生成预测和出行分布预测进行了修正,为解决新城区交通预测提供了一个思路[10~12];物流节点的区位势主要通过该点的交通通达度和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能力以确定各节点在区域物流体系布局中的定位[13];双文元等人在研究农村居民点整治过程中,提出农村居民点区位势的概念,分析影响区位势的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区位势模型,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势和区位势能[14];王贤斌等学者提出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地方官员政治激励与地区竞争等方面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定量估计行政区划变迁对四川省及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影响[3];陈永庆等人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相对区位势函数以描述城市副中心与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综合集聚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15]。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仍以定性研究为主,多是从城市层面,围绕政权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地方经济发展展开,而在区位势研究方面也少有涉及政区位势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相对区位势能的定量化表达,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提出的政区位势,在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基础上,建立政区位势定量化测度模型,计算政区的位势大小及其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相对区位势能,挖掘影响政区位势的要素机制,对解释和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 政区位势定量化测度的要素分析

      区位势的概念先后应用到物理学和社会学中[16,17]。所谓政区位势,是指一个政区在国家和区域中的位序和竞争能力,它随着行政区划调整而发生变化。而政区位势是研究行政层级变动、行政管辖范围调整、隶属关系变化等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和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论,它能较好地解释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动机和影响。政区位势的改变影响该政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

      一个政区的区位势能与该地的行政级别、管辖幅度、管辖权限、区域政策息息相关。政区通过升格或县改区的方式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后,其所处的行政层级(垂直方向)和管理幅度(水平方向)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该地区的交通通达度、资源控制能力、财政统筹能力以及地区发展的综合能力发生变化,而由该位置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会进一步使得该地区的位能和势能发生变化(图1)。

      首先,某一政区的地方比较优势与该地区的交通通达度有关。政区的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交通方式,交通通达度表征了该地区的自身的交通运输能力及其与外界的联系便捷度,在此系统中,其与可选择交通方式、最短通行时间以及自身在区域系统中的发展规模有关。

      其次,政区位势会受到该地区控制资源能力的影响,即市场的生产要素配置和地方的资源投放环境会对该政区位势产生影响。行政区划的调整代表着该行政区的行政权力、财政权力和社会文化权力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国家对该行政区的资源配置和投放程度。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同级政府之间的竞争合作会影响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过程,而人力和资金作为两大资本要素更是决定着该行政区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带来地区资源利用的效率变化。在本系统中,引入人力资源配置、资金调节配置、城乡协调发展配置来衡量资源配置水平,利用资金获取水平、投资建设力度和外贸依存程度来衡量资源投放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