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过去40年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是人类发展的奇迹,其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系列工业基地的形成与演化。20世纪50~60年代初,“156项工程”的建设奠定了中国工业布局的框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的空间过程同时体现出集聚与扩散的剧烈变化特征,工业基地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结构、功能和类型以及成长路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1世纪以来,工业基地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工业基地内部产业分工与协作越来越紧密。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工业基地都是中国工业化的空间表象和城市化的聚类表现。当前中国工业基地正处于转型、升级和重构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工业地理学等视角重新认识和研究。 工业布局是生产力布局的核心[1]。中国地理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工业发展和布局[2-3]。以李文彦和陆大道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对工业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和区位演变趋势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工业分布的地理总图[4]。当前学界对于工业基地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部门工业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迁与影响机理,包括工业的选址问题与影响因素、工业分布特征与模式、不同工业部门的演化与影响因素等[5-7];②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其中国外学者致力于揭示老工业区域的发展和衰退机制[8-11],中国学者主要以定性的方式识别老工业基地[12],评价老工业城市的发展状态并探讨其衰退机制[13],针对东北工业基地等典型区域,从区域整体上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14-20];③部分学者对特定行业的集聚与扩散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等[21-22]。 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具体工业部门基地,侧重于探讨老工业基地这种特定类型的经济发展评价和转型升级,缺乏宏观尺度对中国全行业工业基地的系统识别和全面考察,欠缺对各种类型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演化路径、影响因素作用模式的理论总结。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等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工业基地作为一种地域类型,仍然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形式,其产业升级与竞争力的提升对区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工业基地进行系统识别,总结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不同类型工业基地演化的路径,探究工业基地成长的一般模式具有必要而迫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技术流程 目前工业基地的识别,多数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少数学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指标及标准存在争议。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和咨询专家访谈意见,采用“指标+阈值”法对1985年、2001年和2010年的工业基地进行识别,流程为: (1)行业类型划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2002年版),研究对象包括钢铁、煤炭、化工、石油、有色、食品、纺织、设备制造业、森工、造纸工业部门的30个两位数重点行业。通过行业之间关联性分析,将30个行业归为基础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设备制造业和轻工业4大类[23]。 (2)指标遴选。工业基地至少应具备2个显著特征:①较大的工业产品规模,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业产品或工业服务。本文以工业行业的资产规模和从业人员规模两指标进行叠加分析来确定。②专业化水平,即工业基地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高的市场份额。本文借鉴区位商和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来评判工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份额。 (3)阈值控制。对工业行业总产值的空间累计分布分析发现,行业大类的工业总产值累积分布曲线呈现幂率分布的特点,20%的城市占有80%左右的工业总产值(图1)。因此,各工业产值以涵盖全国80%作为阈值控制条件。专业化水平主要以区位商作为阈值控制条件,区位商大于1时,该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专业化水平高;区位商大于2时,该产业具有明显的专业化意义[24]。 (4)识别修正。一般工业规模越大的城市产业综合性特征越强,关联产业多会呈现出同步发展的趋势,以至于各类工业行业在综合性城市的产业体系中的地位相对弱化,专业化水平对这些工业进行识别的约束能力不强。而生产能力(产量)可准确地衡量这类工业在整个体系当中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在全国各城市30个重点行业的产能数据分析与分类基础上,依据专家智能对特例进行修正,剔除专业化水平较低、结构单一而在阈值控制中不能识别的城市。 (5)工业基地类型划分。因不同年份规模阈值不同,按照工业总产值指数折算,将工业基地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种规模类型。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根据产业结构特征,将工业基地划分为单行业主导型、双行业主导型、三行业主导型和均衡型4种类型,单行业主导型是指一类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占比达60%;双行业主导型是指两类行业产值占比之和占70%以上且每个行业的占比大于20%;三行业主导型是指三类产业组合,其中各类产业产值占比均超过20%,且总占比达工业产值的90%以上;均衡型是指四类产业产值占比均超过10%,四类行业占比相对比较均衡。 2.2 数据来源 关于工业基地的空间尺度界定,学术界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关研究中的表述中,有的工业基地范围大到一个省区,甚至包括几个省区,如辽宁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的小至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大型工业园区。借鉴国务院老工业基地研究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表述[25],在可获得数据的前提下,咨询专家访谈意见,将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定义为地级市,城市分类依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识别范围涵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344个地市级区域单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视为地市级单元)。工业行业的产值数据和从业人员数来自全国各地市(州)相关年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