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理尽性,观物察己 ——宋代理学与宋画之理 艺术探索 2018.1.6~12 宋代的画法画理,与此前的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写实,二是讲“理”。宋画尤其是宋代院体画,在崇尚现实主义的20世纪中一直被当成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典范,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世界写实艺术的高峰。但当我们把这种高度写实的艺术连同其画论纳入宋代占有重要影响地位的理学系统中,我们才发现,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得写实的宋代艺术。事实上,宋代较前朝绘画产生高度写实的突变,是与其时代性思潮,即“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的。 从理学看来,格物,即穷万物之理。研究客观世界固然重要,但格物的目的却在尽性,所谓“穷理尽性”“观物察已”“格物致知”,旨归却在人心。因为照理学看来,“性者理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这样,我们不仅对宋画中的象征、“造理”、“妙理”、“以大观小”及游观方式,人物类型化要求及种种高度写实中的非写实因素有理解,还可以使宋画及其画论不至成为中国绘画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突兀奇葩,亦可理解宋画上承唐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启清代“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之历史价值。 略论汉代绘画与两汉哲学思想 许文菲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107~119 汉代绘画在题材内容上出现了神话、现实和历史三种图景相互交融的特征,这正是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发展变化的鲜明反映。从汉代壁画、帛画和漆画的内容可以看出,汉代绘画的内容特征与汉代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进一步说,汉代绘画受到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经学、谶纬思潮等的影响,从中可以窥见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的两汉绘画从神界走向现实人生的“天人合一”格局和复杂精神气候。汉画像石、画像砖这种画像艺术形式的出现,与汉代的厚葬习俗有密切关系,表达了汉代人的丧葬观念和人生信仰,也揭示和流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神,与汉代独尊儒学的经学思潮相呼应,从中进而可以窥见汉画像在思维方式、表现内容、空间结构和符号图像等方面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汉画像所蕴含的中国绘画思想史意义。汉代唯物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唯物形神观的形成,对汉代绘画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汉代墓室壁画、帛画和汉画像所营造的内容丰富的图式,正是从董仲舒的经学、天人感应说和《淮南子》、扬雄、王充的唯物自然观等为哲学基础和内在思想逻辑架构的。可以说,汉代的哲学思想已然变成了汉代绘画的“活的灵魂”。从这里出发,“哲学正变成”以后中国绘画的“活的灵魂”。王延寿“随色象类”艺术命题的提出以及宫廷画和文人画的出现,表明汉代绘画的辉煌建树,已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 时代之思:王琦对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探索 美术 2018.1.99~104 在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构建上,王朝闻、蔡若虹、王琦曾发挥了各不相同的历史作用,显现了他们在解决20世纪后半叶不同时期中国美术创作问题时而提出的各具学术针对性的理论思考。就王琦的美术文论而言,主要是由“现实主义的美术史观”、“现实主义范畴的艺术形式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的理论构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有机地构成了王琦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理论探索的整体并和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构成了某种紧密关系。王琦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的形成,除了受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还来源与他对外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美术研究与评介,逐渐形成了他在外国美术史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史学观,而这个史学观恰恰是形成他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思想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