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歌曲《元寇》与甲午战争日军精神动员

作 者:

作者简介:
谷惠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日语专业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雨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元朝时忽必烈曾派大军东征日本,日本史书称之为“蒙古袭来”或“元寇”。明治以后,这一历史事件被作为凝聚和弘扬日本民族精神的上好素材广泛宣扬。甲午战争前,一首名为《元寇》的军队歌曲在日本民间自发组织的“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中产生。该歌曲以国家主义为核心思想,用“蒙元”隐喻“满清”,以“国难”激发士气,并通过鼓吹武士道和国家神道对士兵进行洗脑。其歌词体现了对民族主义史学家赖山阳汉诗《蒙古来》的继承和超越,特别是代表复仇的“仇讨说”完美地充当了粉饰日本对华侵略的借口。《元寇》作为日本军歌史上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影响深远,是日本“元寇”题材民族主义文艺创作的先声,也是民间右翼、军乐队员、社会大众等各界积极“协力”侵略战争的重要史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字号:

       1981年,日本福冈市箱崎宫建起了一座“元寇歌曲碑”。碑的上段是五线谱,下段为歌词,内容是明治期间的一首军歌《元寇》。其说明为:“我们的祖先在博多湾海岸一带修筑了防垒,向神佛祈愿敌国降服等,举国防卫加上神佛加护,挫败了[敌人]征服日本的野心。为赞颂祖先团结一心、感谢我们能有今日,也为了把陆军军乐队员永井建子九十年前作词作曲的歌曲《元寇》长久保存下来,‘日本唱歌保存爱唱会’特在与元寇缘深的箱崎宫境内设立此碑。”实际上,被日本隆重纪念、取材于元军征日事件①的这首军歌,“是日本军歌史上最有名的作品之一”②,不仅开其“元寇”题材民族主义文艺创作之先声,也是日本民间右翼、军乐队员、社会大众等各界积极“协力”侵略战争的重要史证。此曲战后仍出现在《啊,海军》等影视作品中,是陆上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的队歌,歌碑的建立更使其成为长期助长日本极右民族主义情绪的文艺武器。遗憾的是,它一直未被作为个案为国内学界所关注。③

       一、军歌《元寇》产生的历史语境

       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④,蓄意向海外扩张。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对外战争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在此前后,以歌曲为代表的文艺作品的宣教作用已经为日本政府所重视:1879年,赞美天皇的歌曲《君之代》首演,并于1893年被教育大臣定为学校举行仪式时的必唱歌曲;1881年,以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象征“樱花”为主题的小学校歌开始出现;1883年,小学校歌中有了天皇制的观念;1891年,为天皇捐躯的“玉碎”一词出现在歌曲中⑤;同时,西洋音乐中的军歌也进入日本视野。

       “军歌”多指“军中唱的激励士气的歌”。⑥“军人之于音乐,犹病人之一针兴奋剂,使其提起精神,有极大之关系”。⑦作为国家意志的载体,军歌在对外战争中的宣教作用历来受各国重视。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年)的前身即是军歌,法国大革命中众多马赛市民曾高唱此歌冲向巴黎,成为民众团结一致反抗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普法战争中又有德国军歌《保卫莱茵河》(1840年)等面世,掀起了西方的军歌热潮。日本的“军歌”一词最早出现在室町中期的《义经百首军歌》中,但实为伪作。⑧日本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首军歌是《拔刀队》,其词作者为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外山正一。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外山对西方用音乐鼓舞作战士气的做法十分欣赏,于是借鉴《马赛曲》《轻骑兵的冲锋》等进行了尝试。歌词最初以西洋风新体诗的形式发表于《东京学艺杂志》(1882年8月号),后在日本对外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于1885年由日本陆军军乐队的法国教官勒胡(Charles Leroux)谱曲,于鹿鸣馆演奏登场。《拔刀队》很快唱响了全国⑨,显示出歌曲作为“有节奏而极感人的口号”⑩之巨大力量。日本军歌亦被视为其时“文明开化”“和魂洋才”的重要代表。之后伴随日本对外侵略的脚步,军歌大量地被军乐队、文学家、评论家、歌手、普通民众等创作出来,仅明治期间的作品总量就接近3000首。1931年侵华战争后,军歌乐谱更是以每月一万多种的发行量增长,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军歌大国”。(11)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日本军歌不仅是单纯的“军队歌曲”和“右翼歌曲”,其受众极广。“按现今说法,军歌是流行乐、是演歌、是西洋乐、是电影主题曲、是偶像歌曲”,“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皆有消费的这种娱乐形式再难看到。因此军歌可谓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种娱乐”。日本军歌作为政治与娱乐的结合体,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产生了强大的鼓噪作用。日本学者辻田真佐宪把军歌定义为“有助于战争的歌曲”(12),若聚焦于“日本近代军歌”,“战争”前再加入“侵略”二字才可谓精确。数量庞大的日本军歌是日本音乐界、文化界及社会大众曾积极“协力”侵略战争的重要史证。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是日本军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仅在战争爆发后的两年间,日本就出版了《征清歌曲集》《征清军歌集》《讨清军歌》等140多个歌曲集,军歌数量达1300多首,而当时的日本人口只有4000万。(13)并且,相对其后几次战争期间的军歌作品,此时期的军歌“最为人所熟悉和流行”。(14)鼓励妇女参军的《妇人从军歌》(1894年),赞美要打沉清军“定远号”的水兵三浦虎次郎的《勇敢的水兵》(1895年),吹嘘日本海军“无坚不摧”的《军舰进行曲》(1897年)等多首作品均产生于此前后。尤其是创作于1892年的《元寇》,受到了包括时为皇太子的大正天皇等众多日本人的喜爱。《元寇》的词曲均出自日本陆军军乐队员永井建子(1865-1940)之手。永井13岁加入军乐队,26岁开始军歌创作,甲午战争时还曾以军乐次长的身份从军。他“才气焕发、奔放不羁”,是勒胡门下最得意的弟子,被誉为“异色的进步文化人”和音乐“天才”。(15)永井的军歌作品还有以甲午战争威海战役为背景的《雪中进军》(1895年)、讴歌步兵的《步兵的本领》(1911年)等。《元寇》取材于“弘安之役”,即日本弘安4年(1281)元军的第二次征日事件。在这场为期两个多月的战争中,蒙古人、高丽人和汉人等共组成14万联军征日。因元军跨海作战、将领不和、遭遇台风等因素,日本幸运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著名的“神风护佑神国说”流传了几个世纪。军歌《元寇》的曲谱只有四句,曲式结构为单二部。两乐段旋律相似,周期性封闭式结构意在突出主题强调主旋律。其调式调性为降b调,贯穿全曲给人明亮警醒之感。四二拍节奏紧凑明快,弱起后雄壮有力、易学易记,十分适合行军演唱。(16)

       二、“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与军歌《元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