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下城市社区快递投送点空间形态与空间联系  

作者简介:
张祚(1982-),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城市土地、住房与空间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9;卢新海,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罗翔,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周敏,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陈昆仑(通讯作者),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互联网经济繁荣背景下,网络购物和快递行业快速发展,改变了大众消费行为特征,甚至重塑了消费过程中的人—空间关系,推动了城市社区景观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以武汉市一所兼具综合社区功能的大学校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数据采集与调研,从不同空间尺度与维度分析了校内快递投送点空间分布与空间形态、快递收件人所在地与快递来源地空间网络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校园内快递投送点在夹缝空间中快速“生长”;2)网购与快递投送改变了校园内及其周边的人—空间关系;3)网购过程弱化了中间环节与距离因素,也影响了个体对于传统实体空间关系的认识。最后,提出建议:无论校园还是社区都亟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空间规划与管理控制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经济下地理—赛博空间逻辑关系的改变,加强商业空间规划布局的更新、功能升级以及对赛博空间的管理。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而网络购物是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1]。随着网购过程参与者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网购覆盖的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张。在从大城市快速向中小城市和乡村蔓延的同时,跨境网购也逐渐兴起[2]。网购逐渐从少数人接受的新型消费方式[3],演变成为日常居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而网购热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新技术、新业态引导下新的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的改变。相对于传统消费行为,网购不但具有更加灵活、方便、节省时间等新特征,同时也极大地解放了时空对于消费行为的约束[4]。这种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甚至重塑了消费过程中的人—空间关系。而无论是与之相关的实体空间,还是相应的数字网络所形成的虚拟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都可能产生相应的新特征。

      城市空间既包括物理属性,也包括社会属性[5]。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商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除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也成为驱动社会与空间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6]。城市中不断涌现的新型消费空间促进了城市社会文化与空间结构的重塑。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触发了“空间爆炸”,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空间压缩”,形成了更为复杂的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7]。当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提供了审视当代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空间关系变化与正义性问题的实证分析,如:城市空间消费带来的空间极化、空间隔离和贫困之间的关系[8]、政府公司化和市场投机对城市空间塑造起到的作用[9],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空间增益普惠性与正义性[10]等。

      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深刻影响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传统商品消费过程中以场所为中心的“面对面”交易模式,并相应产生了新的消费空间与人—空间关系。而厘清这种变化的具体表征及其背后的逻辑,有利于对新的消费行为与空间组织进行更科学的规划和更有效的管理。本文以武汉市一所大学校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数据采集与调研,围绕网购与快递,按照“投送点”—“收件人”—“来源地”的主线,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的快递投送点的空间形态、收件人所在地分布特征,以及快递来源地网络与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实例分析,试图对中国当前网购消费行为高普及化、常态化下包括实体空间与赛博空间在内多维度人—空间关系的变化进行探讨。

      二、研究背景

      (一)网络零售与快递业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电子商务发展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加速化、国际化的趋势[11]。网络零售交易不但空前活跃,并且交易额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底网购者规模达到4.13亿人,较2014年底增加5183万人。2010-2015年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35%,2015年底达到20.8万亿元。这其中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超过50%,2015年达到3.8万亿元(见图1),较2014年增长3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2.9%,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①。

      伴随着中国网络零售的持续快速发展,快递行业作为代表性新业态也迅猛发展。201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跃居世界第一。最多的一天,有超过1亿件快件在寄送途中。2015年快递业务量超过200亿件(见图1),年人均快件使用量超过15件,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7倍。仅在2015年11月11日当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的交易量达到912.17亿元,比2014年当日成交额提升近60%,由此也产生了4.67亿个快递包裹。

      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主要企业加大分拣、运输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各地加快快递园区与末端投送能力的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国25个省(市、区)规划建成171个快递园区,另有108个在规划建设中;全国快递服务网点(末端投送点)达到13.2万个,较上年增长12.1%。网点密度也由2010年的4.8个/10万人大幅提升至2014年的9.7个/10万人②。此外,为了强化末端投送能力,快递网点积极与连锁商业机构、便民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组织、机关学校管理部门或专业第三方企业合作,在空间上全面向收件末端渗透。

      (二)从传统空间到赛博空间

      当前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除了移动性更强、更加注重社会性、大数据、精准化等特征之外,同时还更加凸显了虚拟体验与赛博空间[12]。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赛博空间(也称“信息空间”)作为与真实地理世界并行的虚拟空间受到的关注逐渐增多[13]。与真实地理空间不同的是,赛博空间中不遵守物理距离,而以创新性方法如功能距离或心理距离等对空间特性进行描述与表达[14]。赛博空间形成不关乎人口数量的影响,而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15]。赛博空间拓展了传统地理空间的同时,也延伸了地理学的知识领域。一些新的概念,如:“赛博空间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cyberspace)”[16]、“赛博地理学(cyber geography)”[17]、“信息景观(information landscapes)”[18]等相继出现。然而,如何理解地理空间与赛博空间的耦合关系也成为新的挑战[19]。Bakis等学者创新性提出在全球网络硬件与服务的支撑下,地理空间和赛博空间逐渐融合并形成所谓的“地理赛博空间(geocyberspace)”[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