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趋同还是趋异:中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收敛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永平,男,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安徽 蚌埠 233030;张亮亮,男,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安徽 蚌埠 233030

原文出处:
商业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结合面板数据,文章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方法测算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域物流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并分解得出其规模效率,分析效率值差异,运用检验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产业各效率值的区域差异明显,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2008年后物流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东部物流产业纯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各省域及东、中、西部区域物流产业实际规模与其最优规模仍存在差距。收敛性检验表明:西部各省域物流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显著趋同,全国及东、中部区域内各省域显著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全国及中部各省域物流产业纯技术效率显著趋同,东、西部区域内各省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同特征;全国及东、中、西部规模效率反映条件收敛特征。通过分析区域之间物流产业效率及其趋同或趋异状况,明确区域间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获得相应启示,提升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字号: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根据《中国物流年鉴》数据分析,全国物流业总收入由2011年的6.1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7.6万亿元,增长约24.6%。物流市场规模增速由2011年的20.9%降低至2015年的4.5%,物流业增长速度放缓并趋于稳定,表明步入行业发展的战略调整期。

      物流效率提升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平稳增长,通过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是评判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中国正处于向物流强国转型的过程中,准确测度物流产业效率、探寻各区域间物流产业效率状况是实现区域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并提升其整体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内容。通过计量测度,研判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状况及其收敛程度,分析其运营经济性和有效性,对比分析区域间物流产业效率及其趋同或趋异状况,把握区域间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获得相应的启示,运用于物流产业的经营管理,提升物流运营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文献综述

      1.物流效率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Kumar(2011)[1]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印度道路运输事业部的相对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制约其综合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Mallikarjun等(2014)[2]采用网络DEA方法测度美国公共铁路运输系统的相对运营效率,分析政府补贴与其运营效率间存在的关系。Suárez-Alemán等(2016)[3]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分析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港口经营效率。国内学者注重道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港口的运营效率评价方面,注重测算道路运输业的营运效率(张祖俊和刘玉海,2011)[4]。李兰冰(2010)[5]将客运和货运、产出阶段和创收阶段纳入效率评价框架,采用DEA和Malmqusit指数方法研究铁路运输效率。

      Hamdan和Rogers(2008)[6]采用无限制条件DEA模型和修正DEA模型测算美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管理运营的同类型仓库的运营效率,明确投入产出指标对运营效率的影响。Kim(2010)[7]利用调查数据,借助DEA方法测算物流活动中运输车辆的技术效率。汪旭晖和徐健(2009)[8]通过测算上市物流公司效率分析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王瑛等(2013)[9]学者在实证方法、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和数据时间段等方面分析中国宏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状况及其技术非效率因素;张竟轶和张竟成(2016)[10]采用DEA和SFA方法分析物流业效率。

      另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效率(王珍珍,2017)[11]、环境约束下的物流业效率评价(董锋等,2016;Kang等,2017)[12-13]也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2.收敛性研究。以往收敛性检验多应用于区域宏观经济增长研究,而后应用于农业、工业、能源、环境、物流等行业或领域收敛性的判断和预测。

      一是宏观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Paci(1997)[14]研究20世纪欧洲部分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收敛特征。沈坤荣和马俊(2002)[15]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阐述成因,指出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刘生龙和张捷(2009)[16]从空间经济视角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性,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学者注重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张玉明和李凯,2011)[17],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问题(宋长青等,2013)[18]。

      二是不同行业与领域的收敛性研究。第一,农业领域收敛性研究。Ludena等(2007)[19]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作物生产率的增长和收敛性问题。Liu等(2011)[20]研究得出美国各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水平。国内学者研究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史常亮等,2016)[21],分析基于能值的农业绿色经济增长问题(李兆亮等,2016)[22]。第二,工业收敛性。国外学者研究了西班牙制造业的公司生产率收敛性问题( E和Stucchi R,2014)[23]。李健等(2015)[24]研究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率增长差异及收敛性,表明1998-2011年间全国及三大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第三,能源相关收敛性。国外学者研究了全球能源消费的收敛特征(Mohammadi等,2012)[25]、俱乐部收敛模型检验国家能源生产率的收敛性(Apergis等,2016)[26]。国内学者分析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李国璋和霍宗杰,2010)[27]、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收敛性(赵楠等,2015)[28]。周四军等(2017)[29]分析了区域能源利用效率β收敛性的问题。第四,环境相关收敛性。Camarero等(2013)[30]研究了经合组织国家的生态效率和趋同问题。国内学者从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周五七和聂鸣,2012)[31]、区域环境效率的收敛性、空间溢出及成因(李佳佳和罗能生,2016)[32]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