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智能社会”建设构想:内涵、挑战与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启超,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姝,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原文出处:
日本学刊

内容提要:

日本政府在2016年1月颁布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建立高度融合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超智能社会”概念。“超智能社会”概念产生于日本社会经济结构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代”,是将各种“物”经由网络连接成系统,通过收集分析数据促进各系统跨领域应用,从而创造出新价值和新服务的社会形态。“超智能社会”不仅涵盖能源、交通、制造、服务等领域,未来还将涉及法律、商务、劳动力提供和理念创新等内容,它的推行或将对日本社会、经济、外交等产生深远影响。但日本要实现“超智能社会”的构想,不可能在数年内一蹴而就。从近期来看,日本政府面临社会认知、经济、安全、技术、伦理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从中长期看,如果日本能真正实现为推进建设“超智能社会”所必需的改革,其对提升日本社会发展前景的作用不可限量。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字号:

       日本内阁府“综合科技创新会议”每隔五年会发布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以确定日本科技领域五年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2016年1月22日,日本政府出台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在世界上率先建立高度融合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同年5月24日,由日本内阁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6》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超智能社会”的内涵和框架。①“超智能社会”构想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交通、能源、医疗、制造、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未来还将包括人员、法律及商务服务等管理功能,以及劳动力供给与理念创新等内容,②是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智能化技术解决经济和社会相关问题的一次全新尝试。安倍内阁对此寄予厚望。但要在日本顺利推行“超智能社会”构想,能否得到日本民众支持,国内经济财力是否可以支撑,会不会存在安全风险和技术瓶颈,是否面临伦理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挑战,都是日本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超智能社会”概念提出以来,不仅在日本国内反响强烈,也得到了其他国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日本学者重点关注的是政府为推进“超智能社会”建设将推行何种措施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协调推广自动驾驶与失业率提升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隐患、强化职业教育、提升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③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顾问桑津浩太郎在201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重点探讨了“超智能社会”将对日本制造业带来的影响;④东京大学校长五神真2017年撰文阐述了日本建设“超智能社会”背景下大学的作用及未来的改革方向;⑤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兼未来产业技术委员会会长山西健一郎则分析了日本产业界将如何顺应“超智能社会”的要求以及加强产官学协作创新的重要性。⑥外国学者则较多着眼于日本政府的顶层战略规划,聚焦“超智能社会”将给日本带来何种影响。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海外副理事长任福继在“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超智能社会”将在未来引领日本进入以提供精准、有效、高质量服务为标志的人机共生时代。

       本文将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日本“超智能社会”构想的出台背景、内涵及日本政府为实现“超智能社会”所推行的举措,辩证分析日本“超智能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影响。

       一、日本提出“超智能社会”构想的背景

       “超智能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日本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打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经济中长期健康增长,⑦应对少子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社会保障费用居高不下等多重挑战,以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

       肇始于21世纪头十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所引发的技术变革,不再是某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革新,而是整个系统的创新,将给经济、商业、政府、个人生活方式甚至国际关系等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⑧纵观世界格局变迁,科技实力从来都是国家间角逐的决胜之地,尤其在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时代,高精尖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创建国家竞争力新优势的驱动力。⑨“未来的技术竞赛中,最成功的国家将是那些积极变革并且能够跟上技术进步的国家。”⑩

       此外,新科技革命不仅可直接影响国家间关系,还能够通过改变国家内部政治生态环境,间接影响国际关系。(11)在很多西方国家,新科技革命带来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舆论碎片化,“网络民粹主义”日益抬头。

       二战后,日本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模仿创新能力,迅速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内敛有余、开放性不足的国民特性令日本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少子老龄化又拉低了日本创新活力,“技术立国”的招牌正在褪色,运用技术推动社会和产业变革的创新能力面临考验,(12)技术创新对于日本经济的拉动效应日益弱化。在科技、经济及社会大变革时代,要想维持和强化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13),日本必须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及社会变革制定有预见性的发展战略。日本政府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在它的未来发展策略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给日本带来更多机遇。(14)如果不能抓住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日本将可能在这一轮世界格局力量调整中失去成为政治大国的绝佳时机,甚至还有可能失去经济和科技强国的地位。

       日本政府早在2000年6月就推出了“数字化日本发端行动纲领”,2011年又开始建设基于“低碳可持续”和“3E”标准(15)的“智慧城市”,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储备和实践,积累了社会信息化的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2016年1月发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正式提出“超智能社会”。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日本政府又相继发布了《日本复兴战略2016》、《经济财政运营与改革基本方针2017》和《未来投资战略2017》等纲领性文件,提出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构筑面向未来的经济系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16)“超智能社会”构想进一步明晰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