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套橡皮泥。但很多妈妈都有很多困扰:宝宝太小,不会制作造型,除了拿在手里捏一捏,橡皮泥似乎也没有其他功能了;又或者,宝宝年龄倒是合适,捏小动物捏一会儿也就够了,失去热情之后,橡皮泥又被冷落了,还有别的玩法吗? 如果你以为橡皮泥只能拿来捏造型,那就真的out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种玩法吧! 在橡皮泥里藏一些小玩意,藏好后把橡皮泥恢复原样,可以是宝宝的玩具,形状硬度尽量明显一些。 鸭妈妈的蛋 这个游戏在6个月后宝宝学会独坐后就可以引入了。对于小宝宝,可以让他看着你把玩具包进橡皮泥做成的“鸭蛋”里,然后找出来。 进一步降低难度的话,可以把物品的一部分插进橡皮泥中,露出另一部分,让宝宝练习捏取,也是一项重要的精细动作训练。 如果宝宝大一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我们就可以鼓励宝宝通过捏、掰、抠、挖、戳等动作,把鸭子蛋拆分甚至捏碎来取出里面的物品。这样就可以帮小鸭子破壳而出啦! 救援英雄 如果宝宝开始认识物品之后,也可以玩找一找的游戏,巩固认知。我跟CC玩的是救援游戏,所以我发出的请求是,“救援队可以先救那只恐龙吗?” 对于小宝宝而言,妈妈们可以问:“宝宝可以帮妈妈找到苹果/香蕉吗?”(其实啥都可以,建议手边有啥就用啥。) 藏在哪只手 最近她很喜欢在某只手里放一个东西,让我猜在哪只手里。但是她手很小,很多时候都露出来了,然后我们就发明了用橡皮泥代替的游戏。 例如我们玩猜一猜恐龙藏在了哪个颜色的橡皮泥里?我是猜错了,我低估了CC的“狡猾”,看着右边那么鼓,一副挤得藏不下的样子,我天真地以为在右边,结果揭晓:在左边!而她也很得意于把我愚弄了。 玩家总结:这个游戏过程,既能锻炼触觉感受,又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促进手部肌肉发育(主要是手部小肌肉群)。同时对宝宝专注力、观察力和执行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效果。 里面藏的物品可以伴随宝宝年龄的提高,增加难度体验。比如准备一些体积更小,形状更加不明显的小物件,豆子、毛球等。 但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要有家长陪同,防止宝宝误食吞咽,做完游戏要洗手。 橡皮泥的数学启蒙 这个游戏适合三岁以上的孩子操作,通过橡皮泥来达到数字、字母或形状的认知。 对一对 先把数字、字母或形状的轮廓手写或打印出来,尽量大一些、直观一些。 让宝宝用橡皮泥贴合上去,或者在一旁对照着做出相应的形态,真正做到“一笔一划”地玩儿。 构建数学几何 认识形状那么枯燥,立体概念那么抽象,娃不理解咋办?那就动手做一个出来喽! 准备一些棉签,把橡皮泥团成小球,作为连接点,把棉签插在橡皮泥上相互连接,以搭建二维或三维立体的形状,比如三角形、立方体。 你开始跟孩子说三角形是三个边三个角,他其实是没概念的:边是什么?角又是何物? 那好,就给他明明白白地准备三个边,三个角,不就清晰了?我用的就是最普通的单头棉签,把上面的“棉”去掉,小一些的宝宝可以给正好的边和角,CC现在比较熟练,我提供的通常会比较多,让她自己思考三角形需要几条边几个角。这样一下就把抽象几何概念用生动的方式简单地表达出来了。 比如,构建一个60度的角,只要三个边三个角想办法把它们连在一起,组成的那个角度就是60度。一般来说边角越少越简单,所以可以从三角形开始,再到正方形、菱形、梯形。平面的形状熟悉之后,还可以做三维立体形状,给宝宝空间几何的概念。 玩家总结: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学龄前刚刚开始接触相关学习和认知的孩子,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毕竟让宝宝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知识,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我的舞台我做主 帮孩子们引入一些更有体验感的场景,让橡皮泥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和其他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给孩子任务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比如,用厨房玩具做配合,把橡皮泥当成面团。搓成面条,擀成面皮,做一碗意大利面,包一盘饺子,孩子会很乐于参与这种游戏。 我们还可以准备一些半成品的图画,让宝宝用橡皮泥捏成相对应的部分,贴合上去。比如,填充牙齿、章鱼的八条腿、蛋糕的蜡烛、雪人的面部、鱼缸里的泡泡…… 这些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宝宝做认知,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配合一些小故事讲给宝宝听,帮助他们对身边环境事物有更仔细和深刻的认识。 上面只是一些简单的举例,最重要的就是家长提供一个基础,然后慢慢地让孩子主导整个游戏。拿我跟CC的日常举个例—— 跟CC玩到刚才搭建立体几何图形时,她看我揉的那些“角”很有趣。突然就脑洞大开说它们是蓝莓,然后说我现在要采蓝莓。(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和难度,我们又找了一些场景做了一个草地。) 我提醒,不能惊动恐龙,也不能踩到其他的花草,这样就增加了难度,锻炼了准确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延长游戏时间和她集中精力的时间。 后来地上的采够了(其实蓝莓是一种低灌木,不在地上,但想象的世界里,啥都能实现),玩腻了又想要上树摘果子,现在这些“角”又从“蓝莓”变成了“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