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所,而孩子的学习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要及时把握孩子的教育契机,让孩子在“玩中学”,不断丰富和巩固自己的已有经验。 孩子3岁半左右,目前在上小班,这是某天我和孩子一起玩记录下来的过程。 鱼缸里有很多五彩斑斓的小石头,他想捞出来玩一玩。 怎样捞才能不洒水? 我:“宝贝,你想想怎么才能把水留在鱼缸里而不洒在外面呢?你来试一试。” 他努力地尝试了很多遍,刚开始用小盆直接舀,又伸长胳膊使劲捞,有时候力气大,有时候力气小,后来发现如果拿起漏网后等一会儿水就变少了。 我引导他总结一下最好的方法,最后他总结出了:“捞起来,等一等,晃一晃,再出来。” (捞、晃、举、倒这些动作锻炼了孩子的大小肌肉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提出过“探究”的重要性,孩子遇到困难后要多鼓励,必要时提示引导,但不宜直接告诉答案,剥夺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 盆里的石头有几种颜色? 他:“有黄色、红色、蓝色、紫色四种颜色!” 我:“还有这种颜色——褐色,一共几种颜色?” 他:“黄色、红色、蓝色、紫色、褐色,有五种!” (会数数和建立数概念并不是一回事,有的孩子可以从1一直数到好几百,但是却并不明白数字的意义,你要他拿五块糖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数概念的建立需要在生活中逐渐进行,孩子不应只背会数字表,更重要的是了解数字与生活的联系。) 掉出去的石头怎么办? 他:“把它们一个一个捡起来。” (“捏”这个动作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在生活中可以有意地让孩子自己去捡东西,而不是成人包办。) 石头是什么感觉? 我:“你踩进来试一试,什么感觉呢?” 他:“硬硬的感觉,摸上去硬硬的,踩上去也是硬硬的。” (触觉是孩子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也是他们最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对于孩子来说,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到的直接经验远比别人给的间接经验牢固和深刻。所以只要安全,就可以让孩子尝试用各种方式去感觉。) 这些石头像什么? 我:“你觉得这些石头像什么?” 他:“我觉得他们像细菌。” (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宝贵的东西,孩子提出一个想法意味着他不但调动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并且还尝试做一些新的联系和迁移。所以作为成人,一定要悬置自己的想法,多听听孩子的主意,一定会得到很多惊喜。) 我:“黄色的石头有很多,但褐色的石头只有一个。” 他:“黄色的有很多很多,褐色的一个。” (“一和许多”是学前阶段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3-4岁的孩子应该在生活中理解“一和许多”。) 我:“你看这像什么?”(撒石头) 他:“像下雨!还像下雪!” 我:“有这么多颜色啊!” 他:“是彩虹雨!下彩虹雨喽!” (孩子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彩虹雨”的说法是生活经验的再现,也是对色彩的感受和表达,生活之美,无处不在,而孩子有比成人敏锐地多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3-4岁的孩子处于色彩感知的敏感期,丰富的色彩往往能激发他们更多的想法,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成人吧!) 不同的泡泡+收拾玩具 我:“你看把石头扔在水里会看到什么?” 他:“有好多泡泡啊!” 我:“对啊,而且石头沉在了水底。” 我:“你试试扔一个石头和扔一堆石头有什么不一样。” 我:“你试试从高一点的地方扔和低一点扔有什么不一样。” 他:“扔一个石头有一个泡泡,一堆石头有好多泡泡!” (物体的沉浮是重要的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的核心概念,学前阶段没必要学浮力公式,但是要对此有感性认识。物体和水面碰撞产生泡泡,控制不同的变量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猜想——尝试实验——验证猜想,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兴趣是极为宝贵的。在游戏和实验中,顺便也把石头物归原位,养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生活中不是缺少乐趣,而是缺少发现乐趣的眼睛。孩子不需要多昂贵的玩具,他们天生就有把任何东西变玩具的本领!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是教育契机,成人要勤观察,动脑筋,管住嘴,管住手。比起孩子,成人真的少了很多创意,但同时孩子也需要成人提供“支架”,获得更多可能性的发展,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在生活中玩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