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本身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若干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陷阱:一是承认欧美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还将继续出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却在主观上设计避免在中国出现同样性质的阶级斗争;另一是他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是割裂的。从认识论来说,承认欧洲的阶级斗争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主观上要去防止中国资本主义过程中产生阶级斗争,则是唯心主义的。从孙中山主观上防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阶级斗争看,他在阶级斗争认识论上是二元论。他在民生观上也体现了这种二元论,唯心主义色彩很明显。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孙中山是20世纪初期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在中国近代革命史、近代政治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不容低估。

      孙中山在思想史上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社会改革思想的核心。同盟会时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国民党一大时期的三民主义,在内涵上是有连续性的,也是有发展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容。中国同盟会时期的三民主义,是指导推翻清朝统治的基本思想和纲领;国民党一大时期的三民主义,则是实行国共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基本思想和纲领。中国同盟会时期、国民党一大时期,都有一些人对三民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民族主义好理解,民权主义也好理解,唯有民生主义不好理解。有人拥护民族主义,故称为一民主义;有人拥护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故称为二民主义。许多人则反对民生主义。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正是民生主义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孙中山不得不花许多精力,去解释和阐发他的民生主义。

      研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有两个视角。从革命史视角,研究者可以充分肯定三民主义在推翻清朝统治,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作用。从思想史视角,则必须分析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民生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是否一以贯之,是否有内在矛盾。本文从思想史角度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本身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存在若干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陷阱。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矛盾,早有评论。周恩来针对蒋介石抓住三民主义旗帜、贩卖法西斯主义私货,指出:“从蒋介石这一切思想体系中,我们只能看出中国法西斯主义,决看不出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中的唯心观点、消极因素,被蒋介石拿来发展成为他今天的思想体系;但孙中山的思想中还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更多的革命观点,尤其是他晚年接近了共产党,采取了俄国革命的某些办法后,他的三民主义便成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了。”①周恩来的评论,主要是从政治上着眼的。董必武的评论就涉及思想层面。董必武说:“中山先生的著作关于三民主义的部分却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有些论点是保守的,是武断的。如民族主义中之以大汉族主义为中心同化其他的小民族,以宗族为民族的基本组织;民权主义中权与能的划分;民生主义中批评马克思是一个社会的病理学家,并说马克思主张的不是共产主义,蒲鲁东、巴枯宁等所主张的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等等。总而言之,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伟大而欠精深的一部著作。”②

      从学术的角度说,孙中山思想的内在矛盾,已为学术界所注意。李泽厚的《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纪念中山先生九十生辰》、③胡绳的《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张磊的《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④金冲及的《建国以来的孙中山研究工作》⑤等文章中都指出过。笔者在1991年提交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文章,也特别指出了这一点。⑥2010年11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在中山市召开“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时,笔者提交了一篇短文,题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值得研究》,指出:“学术界对民生—社会主义⑦思想本身存在的矛盾,还缺乏认真研究。开展这项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孙中山的思想,尤其是把握他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国内思想界的动态,把握孙中山去世后对于三民主义尤其是民生主义的各种解读有很大关系。”⑧笔者初步地,也是系统地提出了民生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矛盾问题。

      民生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矛盾,可以列举如下: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自己说过的。注重民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共同富裕,这些与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有共通之处。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主张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这些,孙中山是不采纳的。孙中山真心诚意地在中国呼唤社会主义,却又极力预防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说通的。说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理论却规定了它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它就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形式上是社会主义,实质上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那样,是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由于理论上的矛盾,民生社会主义不能准确地定义为社会主义。

      ——尊崇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孙中山给马克思主义很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在那个时代是不多的。同时,孙中山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贡献,极力赞佩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却又明确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极力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达致社会主义的目的。所以他同意“师马克思之意”,却否认“马克思之法”。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必然导致革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导致社会主义的产生。这就是“马克思之法”,也是“马克思之意”。否定了马克思的这个法,怎么去“师”马克思的意呢?南辕而北辙,否了这个“法”,也就否了那个“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