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2-0005-17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8.02.001 自中国社会学恢复①以来,青年研究一直是社会学中极为重要但又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态度与观念也随之改变,这导致代际现象日益突出,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成为社会新事物和新潮流的代言者,社会学家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来观察社会变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青年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体现了社会学家对社会变迁最新趋势的理解。 一、青年社会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青年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口学、政治学等诸学科。不过,在中国学术界,社会学在青年研究领域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往往引领青年研究的主流走向。这一特征近年来表现得更为突出,部分原因是《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辑出版)在2009年改版之后,由原来的综合学科性的青年研究期刊转变为以青年社会学为主的学术期刊,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成为青年研究的主流取向,而这一研究取向明显提升了青年研究的学术水平。国内青年研究领域的另外三本主要学术期刊——《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和《青年探索》也或多或少与社会学相关。《当代青年研究》原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编辑出版,现也归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其学科导向也以青年社会学为主。《中国青年研究》和《青年探索》是由共青团下属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编辑出版,偏重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相关问题,其学术取向也越来越与社会学紧密相关。青年研究学术期刊的这种走向,使社会学方法主导的实证研究成为近年来青年研究的主流取向,特别是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发展极为迅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青年研究有一个突出特征: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工作相互纠结。在1979年经济改革之前,中国并没有学术研究意义上的青年研究,官方理论家和青年工作者对于青年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毛泽东把青年人看成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永远保持下去,教育青年人就是关键。因此,针对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及其相关的研究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也成为当时青年研究的主旋律。 中国青年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1980年代(吴小英,2012),它是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而逐步成长。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导致原有的意识形态受到极大冲击,被教育应该拥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人思想处于混乱之中,官方的青年教育工作受到极大挑战,这使政府决策者意识到,开展对青年人的深入研究极为迫切。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成立青少年研究所,在此同时还创办了内部发行的《青年研究》期刊,由此开始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发展道路。然而,意识形态取向与学术研究取向的矛盾纠结使青年研究的发展道路充斥着各种争议和波折,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也不断发生变动。最初成立的青少年研究所位于共青团中央机关大楼,相当于共青团中央的一个所属部门,但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双重管理。在19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这一机构的研究人员及其发表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新一代青年的开放思潮,而这种思想倾向与共青团中央的青年工作取向渐行渐远,最终导致青少年研究所被撤销,其研究人员被并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几年之后,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这一研究机构成为当前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青年研究机构。与此同时,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各地方团校(各省市青年政治学院)系统中,也设立院系和研究所从事青年研究,培养了一批相关研究人员。1989年之后,政府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逐步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高校设立教学和研究部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相关研究,同时也关注大学生的其他心理和行为问题。社会科学院系统的青年研究在1990年代后期逐步式微,相关研究人员大多转向其他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机构取消或人员缩减。19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几年,共青团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所主导的、以青年工作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研究占据主流地位,学术取向的青年研究不成气候。不过,一些并不专门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从各自学科视角对一些青少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社会学家风笑天等人对独生子女的长期研究(风笑天,1992、2004);社会学家陈映芳对青年文化的研究(陈映芳,2002、2003、2007);以及许多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 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青年研究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步发生改变。21世纪初开始,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一代(“80后”)以特立独行、藐视权威的形象冲入公共视野,通过互联网和“青春文学”猛烈回击教育权威的说教和官方媒体对他们的批评。面对与老一代十分不同的“80后”青年,官方的青年工作和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极大挑战,而与此相关的青年研究也显示出极大的局限性。在此同时,社会学家对新一代青年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及其社会影响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巨大的代际差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青年一代正在改变这个社会,也将引领社会的未来方向。近年来,社会学视角的青年研究迅速发展,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研究主题往往紧扣社会公众关注热点,特别是青年人的关注热点,因而也常常引起社会反响。另外,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优势也使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更为深入和有说服力。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的定量研究,可以系统分析各方面的代际差异,全面把握青年一代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并进行因果解释。基于深入的个案访谈调研,社会学家还对青年群体内部的各类小群体进行更深入的解剖,探究其内在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