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文化育人

作 者:

作者简介:
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湖北 武汉 430072;马丽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微文化发轫于微博的兴起,在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出现后迅速发展,已显露出以文化人的强大影响力。强化微文化育人,要充分关注和发挥微文化无微不至、微言大义、积微成著的育人优势,并注重运用多维吸引、情感共鸣、圈层互动、滴灌供给等育人模式。进入微时代,应积极探寻微文化育人的“微路径”,通过推进“微创作”,加快“微传播”,学会“微欣赏”,开展“微激励”,加强“微引领”,促进“微整合”,从而抢占微文化空间,更好地实现微文化育人。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8)1-0032-05

      微文化育人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传播的微文化来感染、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育人活动。截至2017年6月,中国有网民7.51亿,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96.3%,达7.24亿。[1]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通过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来传播,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为载体的微文化。微文化导致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传播方式、育人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已显露出以小搏大的强劲冲击力和以文化人的强大影响力。

      一、微文化育人的特点

      微文化广泛渗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以文化人中形成了无微不至、微言大义、积微成著的鲜明特征。

      (一)无微不至

      微文化育人的首要特点是无微不至。第一,微文化涉及面广,无微不至。由最初的微博,到微信,再到后来的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商、微支付、微公益等,构成了庞大的“微文化”大家庭,并以其微小的形式融入人们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思想沟通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微文化育人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影响巨大、广泛深刻。第二,微文化以人为本,无微不至。微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形成了无人不微、无时不微、无处不微的现象,微时代的微文化,不仅以微见长,广泛渗透,而且以人为本,细致入微,注重微关怀,传递微温暖,主要体现为对每一个人无微不至的心灵叩问、人文关怀、情感沟通、精神慰藉,尊重和彰显每一个微小个体的生命价值,让其体验“存在感”、增强归属感、激发使命感,努力发挥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三,微文化贴近生活,无微不至。微文化的突出之处就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得特别紧密,微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微文化,哪里就有微文化育人。微文化的吸引力、生命力就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全面观照,它赋予了民众更多平等的信息知晓权、利益诉求权和文化共享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互动,在无微不至中关心人、帮助人、影响人。

      (二)微言大义

      微文化育人的重要特点是微言大义。第一,微文化形式短小精悍,思想内容丰富。微文化虽然篇幅不大,容量有限,但隐含的思想内容却极为丰富。微时代的文化作品,140字的微博,几分钟的微电影,记录了身边小事的微公益,微文化的“小口径”平台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简短生动的文字和影音叩击大众的心灵,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二,微文化关注微观个体,指向宏观社会。微文化是自媒体时代草根参与的文化,人人都为自己代言,每个微民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微言”,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悟,彰显自己的个性。然而,微文化的最终价值指向并非是微观的、个体的、细小的,而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指向宏观的、整体的、共性的社会生活,它是借个体的喜怒、好恶来折射出社会风气、道德风貌及价值取向。微文化育人并非微而浅薄,而是在微言大义中指向对深厚的文化价值的探索与认同,引导人们体会微言中的大义,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的价值信仰。

      (三)积微成著

      微文化育人的又一特点是积微成著。第一,微文化积累微人脉,拓宽大视野。在微时代的众多产物中,微信已经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社交沟通工具,据《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全球活跃用户已达8.89亿;微信好友正在从熟人社交向“泛社交”转变,接近45%微信使用者的微信好友数量超过200人;微信公众号平台已超过1000万个。微信从2011年诞生以来,微信用户、微信平台的数量都在与日俱增,与之相伴随的是微信使用者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获得的资讯越来越多。通过微信、微阅读、微视频,可以让我们看到别人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关注世界的变化,增长自己的见识。每一次点滴的领悟,都会慢慢改变我们已有的认知,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量变达到质变。第二,微文化积聚微力量,激发正能量。微文化育人的优势在于潜移默化,积善成德,渐变化人。面对灾难,面对不幸,点滴之善汇成爱心的长河,给受助者带来希望和生机;面对恶行,面对嚣张,正义的声音由弱到强,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面对小善,面对义举,点赞数和转发量不断攀升,在社会大家庭中扩大了真善美的传播。微文化让每个微民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分子,在微文化的场域中不断地弘扬正能量,积微成著,让微力发挥出威力。

      二、微文化育人的模式

      微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其以文化人形成了符合微文化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微文化有引力,在多维吸引下我们关注和转发;微文化融感情,在情感共鸣中我们共情和思考;微文化分圈层,在圈层互动里我们交流和借鉴;微文化如细流,在滴灌供给下我们滋养和成长。因此,微文化的育人模式也由此自然滋生。

      (一)多维吸引式

      吸引是微文化育人的前提和根本,多维吸引则构成了微文化育人的重要模式。如果微民不能经由吸引转化为微文化育人的客体,微文化育人就失去了受众和对象,微文化育人本身的存在性就会丧失。随着移动互联网微文化信息的海量式增长,没有吸引力的微文化信息很快就会淹没在海量庞杂的文化信息海洋中,有吸引力的微文化信息才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点击。微文化吸引力必须是多维的,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吸引力,才能构成强大的微文化引力场,使人们在这种多维吸引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微文化的感染、影响和教育。微文化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议题吸引力、话语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形象感召力4个维度,在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微空间,微文化要充分运用多维吸引力,才能“圈粉无数”,育人无数。[2]122-124微文化的吸引力首要地取决于微文化议题的吸引力,微文化议题的设置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聚焦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且要从标题起就牢牢吸引住微民。话语的感染力主要来源于深入浅出的思想观点、生动活泼的微文化艺术语言、言简意赅的表达技巧。要发挥视觉文化的优势,充分运用各种动画、视频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现,形成对人的视听觉的冲击,将教育性和观赏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让人们在图文并茂中感受微文化育人的魅力。要充分发掘、塑造、传播生动感人的微文化艺术的典型形象,通过弘扬这些个体或群体典型形象的精神,来吸引人、感召人、影响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