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威慑道德风险考量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成翼,男,湖南衡南人,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益阳 413000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核威慑对止战具有的低成本和好效果,使之成为拥核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战略,但是核威慑滥用又会带来损害政治德性、挑战正义道德准则等道德风险。因此,决策者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植审慎德性、坚持中道原则、优化价值排序、强化危机管控,使核威慑的道德风险降得最低。只有摒弃冷战时代的对抗思维,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才能发挥核威慑止战的正效应,规避核威慑的负效能。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8)01-0022-08

       核武器远胜一切的超杀能力,提升了核威慑的止战效果,强化了核威慑的战略地位。“以恶制恶”尽管拙劣,但在互不信任的世界里核威慑仍不失为“没有办法的办法”①。今天,核威慑作为拥核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战略的同时,也成为个别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的主要手段。正因如此,当下核威慑虽不及冷战时期频繁使用,但它仍不时凸显在当代国际政治实践之中。美俄关系、巴以争端、印巴冲突、朝核危机等,处处都散发着核威慑的气息。基于对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敏锐觉察,着眼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②为此,重视并规避核威慑道德风险成为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一、核威慑的道德风险

       传统威慑因为常规武器杀伤力不太大,防御较容易,难以给对方形成“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所以威慑往往失效。而核威慑却因为核武器的超杀能力与较大的附带伤害,只需口头警告和武力展示,不需要进行武力打击,就会使对方认为“得不偿失”而放弃行动。也就是说,核威慑容易用较低的威慑成本就能获得较好的威慑效果和较高的实际收益。正是这种好效果和高收益,核威慑已经成为拥核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威慑手段。然而,尽管“目的是为了不作恶”,但“以恶制恶”的核威慑无疑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比如,核威慑有引发造成人类灭亡的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核威慑会给核军控和核不扩散带来负面影响;核威慑会加剧国际紧张局势;核威慑会使国家间信任变得脆弱,等等。核威慑不仅会带来上述各种生存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信任风险,而且它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可能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所采取的行为措施有可能对社会道德状况和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是指“某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推行、践履有可能导致不理想效果或负面影响的危险性”。③那么,对于核威慑的道德风险而言,同样包含两种情形:一是指核威慑有可能对社会道德状况和水平产生消极影响,比如“核威慑对道德准则的挑战”等;二是指核威慑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推行、践履有可能导致不理想效果或负面影响的危险性,比如核威慑现实主义与核威慑理想主义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等。深入分析,核威慑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核威慑损害政治德性。核威慑之所以被一些国家作为国家核心战略,根本原因在于其好效果与高收益。然而,好效果与高收益也蕴含着巨大的道德风险。从政治伦理角度来看,核威慑容易强化拥核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思维,诱发无核国家的“要拥核自保”和“拥核自重”,最终损害政治德性。拥核国家依赖核武的超杀能力不仅可能推行霸权政治,而且可能在国际关系处理中不愿“耗费精力”和“浪费时间”,主动放弃政治对话和危机管控,“简单粗暴”地以核武威胁;而无核国家则“痴迷”核武力量,追求“拥核地位”和所谓的“安全保障”。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最终都将损害政治德性。比如,作为世界上最强大拥核国家,美国依仗强大的核武,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思维,在国际事务处理中注重权力因素,忽视政治德性。他们不仅维系了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先进的核武库,而且发展了相当精细的核战略理论。时至今日,美国还在不断升级用于实战的战术核武器和加速拓展核武器系统的全球布防,给世界核平衡态势带来不安因子。而朝鲜也因为片面追求核威慑的效果,过度相信核武器的力量,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渐行渐远。显然,无论美国还是朝鲜,核武力量都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它们将国际问题用武力简单化处理,忽视道德理性,本质上是政治上的“偷懒行为”,严重损害了政治德性。

       第二,核威慑挑战正义道德准则。核威慑战略存在结构性道德困境,这是因为,如果核威慑成功,尽管维持了和平,但却存在不正义的道德绑架。如果核威慑失败,威慑主体发动核攻击就会侵害战争正义、环境正义和代际正义等;若不发动核攻击,就会引发信任危机,其核威慑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首先,核威慑挑战战争正义原则。核武器因大规模杀伤力,使其无法有效区分军事目标与平民。为了达到威慑效果,决策者往往声称攻击大城市集聚区。核威慑本质上是使用核武力制造恐怖情绪,是拿对方国民作为人质,较强的附带伤害和道德绑架使其道德合理性受到质疑。虽然核威慑所声称的不加区别的核攻击增加了威慑效果,但显然违背了交战正义。其次,核威慑挑战生态环境正义。核威慑所声称的核攻击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损害了生态整体。因为核辐射的危害极大,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至今还未消除。再次,核威慑还挑战人类的代际正义。核战争带来的核辐射有可能因遗传物质的改变而严重压缩未来人类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限制其本性完全开放的机会,从而造成人类的代际不正义。最后,核威慑挑战责任的分配正义。核威慑掺杂复杂的心理因素,往往双方互为原因,这使核威慑的前因后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从而使责任的承担者很难或无法得到确认,容易使核威慑的正义规约被弱化。美国对朝错误政策导致朝核危机不断激化的问题症结就在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