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类问题都有其特性,它能清晰地将此类问题和其他问题区分开来,它能凸显此类问题的存在价值、研究进路、实践方向。道德特性,即道德问题的特点规定性,它是道德有别于其他问题的突出标志,它反映了道德的本质属性。彰显道德特性有助于明晰道德的本质内涵,也有助于厘清道德在社会治理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道德特性的凝练和解读,直接关系到道德作用的发挥,它是提升公众践行道德自觉性,浓郁全社会道德氛围的基础性话题。 “人们普遍同意道德评价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道德评价从来就充满争论。诸伦理学理论体系对道德问题的探究与追问,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道德离不开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怎样的社会才是充满正能量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如果人们能够在道德特性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很多理论的纷争会被消解,公众也可以通过道德特性的解读,对道德问题有总体的认识与把握,从一个侧面促成道德问题从理论认同化为实践自觉。 对道德特性的凝练有几个关键点,必须综合考量、把握。一是道德特性一定要展现道德的最根本属性,通过解读道德特性,能明晰道德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二是通过对道德特性的理解,能把道德问题和其他问题断然区别开来。三是所凝练的道德特性要涵盖道德问题最本质的方方面面,言简意赅地将道德本质内涵全方位加以显示。四是道德特性的几个方面应不存在包含、交叉的状况,每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道德问题的一个维度,各个方面的综合构成了道德的核心架构。 诸多学者对道德特性做了有益的探索,有些特性得到广泛认同和响应,按上述凝练原则进行归纳,道德特性为利他性、非刚性、理想性。需要深度探究的是:三者有着怎样的内涵?三者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利用道德特性确认道德行为,鉴别非道德行为,彰显道德力量? 利他性是道德特性最重要的内核,是道德问题有别于其他问题的根本标志。非刚性旗帜鲜明地把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区分开来,它强调道德源自人的内心,是人的自愿表达。理想性揭示任何时期的道德状况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道德建设永远在路上,道德发展从来不会止步。对道德特性的解读,应注重三者之间的融合,注重它们的整体效应。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道德上的利他虽是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但同时也具有自然性的根源。”②人和其他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社会愈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密切。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任何人都需要别人帮助与关爱,也应该有所付出。社会秩序的良性建构,一刻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尤其是陌生人环境和条件下的诚信与包容,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 还应注意到,竞争加剧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许多不正当的行为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的眼前。严重缺乏诚信的现象随处可见,“劣币驱逐良币”也非个案。令人欣慰的是,公众对此类现象逐渐警惕,社会管理层面逐步实施了遏制此类行为的有效举措。严酷的现实表明,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缺少利他氛围与行为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性、有序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中解释道德特性,不难看出,弘扬利他性是有人性基础的。人类发展史、文明史是逐渐从被动利他到自觉利他的历史,是利他行为不断扩展的历史。不可丢弃利他性谈论道德。当下,对利他性的讨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对直接利他和间接利他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使公众对利他问题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注重直接利他行为的时代特点,努力使直接利他行为成为每个公众的自觉,让直接利他行为逐渐多起来。让间接利他的概念深入公众内心,从总体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把握行为是否属于间接利他行为。 直接利他的行为能够清晰地展现道德特性,也容易被广大公众认同。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促成直接利他行为的发展。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使道德教育的实效日渐明显,是当下的重要工作。 必须注重使道德教育形成合力,展现“道德力量”。强化法律、制度、规范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合力,既充分展现法治刚性约束的力量,又充分彰显道德建设的浓郁氛围。注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合力,力求三方面的道德教育不产生脱节甚至对立。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规范两者之间的合力,真正体现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必须注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精准施教”。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注重把握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共鸣点,用身边典型、百姓故事诠释道德规范,用经典诗文、先贤格言传播中华美德,用质朴的讲述、生动的交流凝聚价值共识,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真善美,树立价值观自信。 必须注重“非组织群体”的道德引领作用,促使他们向道德建设示范群体的方向努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以兴趣为凝聚力的非组织群体呈海量状态。应注重对群体中有号召力人物的道德引领,加强发现和培育各个群体中间的“道德之花”,努力促成各个群体向往道德。 让我们再来思考间接利他的问题。间接利他不如直接利他那么明确,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其利他性较难凸显。然而,如果离开对间接利他的确认与弘扬,道德行为的力量就会削弱许多,社会良性秩序的构建也会因此打上折扣。对间接利他问题的思考,以下几个方面颇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