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增强的伦理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甘绍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人类增强层面的伦理论争,既与成人个体自主选择的增强活动相关,也与父母通过遗传干预对未来子女实施的增强活动相关。这两种增强引发的伦理讨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自主性与平等性这两项重要的伦理原则而展开。本文考察父母对后代的基因干预如何形成了对后者自主性权利的严重挑战,强调自由或自主性根源于一种不可支配的、不可再回溯的基点,这种基点便是人们在出生时被赋予的各种因素组合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如果后代的这种起点受到干扰与损害,则其长大成人之后的所谓自主性、自由选择的能力也就从根本上受到了限制与制约。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9

       追求完美不仅属于人类的观念与梦想,而且也确实构成了其实际的行动与努力的方向。以前人们热衷于让社会更加完善,当许多人发觉这种尝试似乎已达其所能行至的极限之时,人们便转换舞台,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努力追求人类个体自身的完美,包括身体构造与精神状态。在过去,人们通过刻苦的训练和精深的修为来强化自己的体魄、提高自身的认知、优化自主的品格,诸如此类的事迹往往会被社会奉为楷模而广为传诵,且当然不可能会产生什么道德问题。但今天如果人们动用生物医学技术的手段试图来达到这些目标,则就会引发社会的伦理关切。20世纪80年代,曾经零星出现了有关通过基因技术、兴奋剂的使用、美容手术来改善人体的伦理讨论。这些讨论大都集中在外在干预给当事人带来的健康风险与副作用等问题,例如改善身体的一部分功能是否有可能导致另一部分功能的受损或弱化。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增强”(Enhancement)这一概念才得到普遍的使用,涉及到“人类增强”的伦理论争才逐渐成为应用伦理学前沿领域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在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生命伦理学中,所谓“增强”是指并非通过训练与教育,而是借由药物、手术或生物技术手段,使健康人的形体与能力获得超出维持与重建健康所需的改善、美化和提效的活动。它有别于针对病人的“治疗”,即它并非是要满足医学之需求,而是要实现超出一般状态。这就包括通过手术美化外表形体,通过药物提高身体效能(运动能力、性能力、抗衰老)、增进认知与心智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改善品格特征和道德素质(同情心、信任感、利他性及亲社会行为),通过基因干预塑造未来人类的身体与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与增强相关的伦理论争实际上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成人个体自主选择的增强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如果这种增强没有特异性的竞争目的,则就应当把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志作为首先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如果这种增强具有竞争性的目标,则就必须考虑这是否破坏了公平公正的价值立场。二是父母对未来子女通过遗传干预实施“增强”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这里涉及到代际关系还能否保持对等、相关后代所应享有的开放的未来之权益是否受到损害、所有的人类个体是否都应拥有一种“独立性”的地位等更深层次的伦理挑战。因而也将成为本项研究的重点。

       严格说来,人类增强被划分为弥补性增强与扩展性增强两类。所谓弥补性增强,是旨在使身体维持或重建到一种“正常的”功能状态的活动。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的许多功能都会发生退化,如衰老、听力减退等,这是正常的,但人们采用人工手段来克服、弱化、延缓相应的症状,这也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常需求。也许有人会问,某些身体缺陷既然并不是健康问题,为何还需要通过增强手段予以改善并由社会来承担其费用呢?原因就在于,身体上的某种缺陷,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重大心理障碍与内心痛苦,从而影响到他对社会资源与生活机会的平等获取,最终给他造成社会或经济上的负面作用。此时他就可以基于权利的立场向社会索取支援,来维护和满足其应当享有的安康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人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基本利益。

       弥补性增强所引发的问题主要在于社会应该拿出多大的资源来为少数人的弥补性增强的需求买单,这当然完全取决于所在国家普遍的富裕程度。这里关涉到的伦理反思主要集中在社会的普遍关照与民众的特殊需求之间的张力上。一般而言,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只能覆盖公民同等的最一般的需求。然而民众在个体的身体状态、心理发展、患病风险、养护需求等方面又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社会富裕达到更高水平的前提下,国家应该基于一种团结的道德意识,将差异作为对民众需求进行评估的重要因素,为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一种摆脱其身心痛苦所必需的独特的支援。这种做法既是出于仁爱的伦理理念,也符合得所应得的公正原则。

       与弥补性增强相区别的是所谓扩展性增强。如果说弥补性增强旨在维护或重建身体及其功能的“正常的”状态,那么扩展性增强的目的则在于超越正常性,是对处于正常状态的身体及其功能的某种程度的改善或提高。与人们对弥补性增强的相对同情性的理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超越正常性为特征的所谓扩展性增强,不论其所涉及到的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还是美体美容,都很难获得社会的一种统一一致的认可与肯定性的评价。恰恰相反,在一部分人看来,维护或重建正常性的愿望是合适的,而超越正常性的想法则是任意的、特异的、出格的、成问题的。这种反感的态度一部分要归因于扩展性增强往往缺乏一种效果可客观量化的具体指征,特别是对外表的美容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主观偏好与评价。

       当然,在一种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里,对类似于人类增强这样的新鲜事物难以获得统一一致的看法与立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些人出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在自己承担全部费用的情况下,进行超过正常健康需求的自我的身心增强,这件事情本身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值得指摘之处。

       在涉及到对成人个体的自主性增强活动的评价时,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志是一项必须首先坚守的道德原则。这一自主性概念不仅体现在当事人在接受还是拒绝人体增强措施的自主意愿上,而且也体现在增强措施实施之后对当事人自主能力究竟是提升还是减弱的后续效果上。关于后一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通过人体增强,当事人能够受益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性。但另一种看法认为,当增强成为一种普遍的实践之后,就会导致一种强制性的“一致性”,所有的人就会面临决策的压力:不接受增强,自己就可能受到歧视而处于不利处境;接受增强,自己就又必须承担药物或手术的风险。这样看来,人体增强实践的普遍化,不仅不会强化人的自主性,反而会大大限制当事人自主的决断空间,以致造成重大的社会危害。有学者因而呼吁一种对这类增强技术予以禁止的公共政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