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8)01-0036-09 我们要建构或探讨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就必须正视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的文本事实,这是我们无须回避的事实。因为只有正视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因卸下理论包袱而更为轻松、更为深刻地探问马克思对正义的思考,并为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开放思维眼界和铺平道路。 马克思为何不以某种正义观批判资本主义,或直接指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而是拒斥、批判正义,这与马克思对正义的认识密切相关。笔者曾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正义观——兼谈马克思何以拒斥、批判正义》和《马克思的“正义”解读》一书中指出,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时期,“作为一种永恒的正义或正义一般才无一幸免地落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之中,因为从方法论角度考虑,正义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而在马克思对正义的拒斥、批判的背后“隐含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正义形成的认识: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是社会生产而不是正义;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及其实质;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正义内容的演变;正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正义决定分配。简言之,正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①这是笔者到现在依然坚持的观点。只不过笔者现在觉得,之前的概括侧重于从社会生产的视角去揭示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且主要是基于这一视角对“正义”做了解释,对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的一些特性(如意识形态特性)的揭示还不够充分和透彻。在此,笔者试图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之所以拒斥、批判“正义”还与他对“正义”持有这样的认识有关:正义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症候,也是对社会有机体缺陷的一种“应对”;正义如宗教;正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正义是社会有机体的症候与“应对” 从传统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正义在于合乎“自然”,而“自然”的发现却可以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结果,没有“自然”的发现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正义。②正义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产物,是人与其存在的世界相互区分的产物,是分化的产物,是哲学与神学“分庭抗礼”的产物。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自我意识没有觉醒,他们就不会走出自然的伊甸园,走向充满冲突与纷争的尘世生活。在卢梭笔下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假如没有人类的“完善化能力”的开启,人类就不会走进文明与罪恶共舞的时代。因此,从传统政治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可以说,没有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有正义的出现。 正义源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人与其世界的一种分化和紧张。因为人的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世界在人的“意识”的作用之下,被“意识”人为地界分为一个意识到的世界(为我的世界)与未意识到的世界(自在的世界),出现了两个异质世界的界分和紧张。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更是把这种界分和紧张表述为:“正义就是冲突,一切都是通过冲突和必然性而产生的。”③而正义源于冲突的这种观念,在休谟笔下更是诠释得淋漓尽致。“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即,资源有限,人性自私自利,又不乏慷慨和同情。在人类极度慷慨和社会产品极度丰富的社会中,正义将归于无用,人类就完全可以用更高尚的道德和更崇高的价值来代替正义。④ 因此,基于传统哲学的思辨,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在人类的自我意识无从“萌发”或人类业已超越自我意识,人皆菩萨的境界中,不存在正义;在一个没有理性之光的蒙昧时代或自我意识被禁锢、被泯灭的时代,也很难有正义的诉求,也没有正义的征兆;在一个社会高度和谐,不存在个体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分的社会中,也不需要正义。⑤ 这种基于传统政治哲学对正义的判断,我们虽然无法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找到直接的表述,但透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阐释,却可以推知马克思大致接受这样的一种思想。⑥只不过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会更进一步,他不仅会认为正义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是利益冲突的产物,而且会认为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征兆和“应对”。“正义诉求”的出现正指示着社会有机体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缺陷,而“正义方案”的推出正是对以“正义”的视角所看到的问题的诊断和应对,但这种诊断和应对除了表明社会有机体存在着缺陷之外,并没有表明该方案和“应对”是正确的。 一个极度渴望正义的社会不仅表征着社会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表征着社会存在着有待解决的不正义,表征着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这种“缺陷”被视为需要以“正义”的方式去解决。⑦但是,这种通过正义来表征的社会有机体的缺陷,在马克思看来,在其根本上却是源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层缺陷。即,“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⑧且“只有在这个时候,这种越来越不平等的分配,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从已经过时的事实出发诉诸所谓永恒正义”。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