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中的时间与历史

作 者:

作者简介: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0102

原文出处:
美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现代性”的概念分析出发,讨论了现代性中所蕴含的时间性,进而讨论了影像艺术中的时间性问题,由时间性进入到影像艺术真实性的分析,由此转向影像艺术中的历史性概念,并对当代影像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若干分析。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我们讨论当代艺术的时候,“现代性”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概念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范畴的界定与内涵的讨论。但是“现代性”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特点却是其最基本的“时间性”。这不仅是指“现代性”具有时代划分的内涵,也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与过渡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当代艺术中(当然也在当代影像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在《1846年的沙龙》一文中,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今天,很少人愿意赋予‘现在’这个词以真实的、肯定的积极意义。”波德莱尔特别指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对于波德莱尔来说,“现代”意味着现在的此刻正在发生的实质——对时间的感觉。同时他又讨论了“过去”的现代性意义。他说:“过去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当代的艺术家可以从中发掘出某种属于现在的美,而且过去还有它的历史性价值,它是属于过去的,同时它也是现代的。”①

       20世纪的电影与电视技术的发展,以活动影像为主体的广告重塑了人们的视觉记忆和图像经验,“不管是‘视觉的狂热’还是‘景象的堆积’,日常生活已经被‘社会的影像增殖’改变了。”②有关数字影像艺术的批评与研究,海德格尔的判断将其置于了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早在1938年的《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他指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③“把握”一词,表明了图像生成的“主观化”,即世界借助于技术被图像化,从而成为我们的视觉对象,世界由此“被图像化”,海德格尔称这一图像化的过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以营养和消化为比喻来说明“现代性”,他讲到“现代性”具有世界主义和速度这两个特点——“感受性,非常地敏感(在道德主义的盛装下作为同情的增强),互相矛盾的印象前所未有地丰富:膳食、文学、报纸、形式、趣味、甚至风景等的世界主义。这种涌入的速度是一种最急板的速度;印象被抹掉了;人们本能地拒绝接纳、深化某个东西,拒绝‘消化’某个东西——其结果就是消化能力的削弱。”④尼采描述的现代世界的景观非常具有当代特征,即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的人在生活与感受生活的能力方面日益碎片化与平面化。如果按照海德格尔“世界借助于技术被图像化”的判断,这种碎片化与平面化的感受与思维方式主要是由影像类的技术性艺术生产出来的,影像艺术不仅生产碎片化的图像,也生产对这种图像的感受消化能力,这种碎片化的图像与图像感受能力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图像把握变得碎片化了,并且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心理感受与表达。

       德国美学家莱辛高度重视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分,他指出诗歌与雕塑是不同的。莱辛又补充说时间与空间不能截然分开,包括雕塑艺术,我们在注意空间的时候不能把它的时间性切分出去。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讨论了雕塑、绘画与诗歌(文学)的区别,认为雕塑是物体在空间中分布的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视觉艺术的特征是静态的。他认为“一个视觉物体不同部分间形成的关系,对它的观者而言是共时的(simultaneous),它们是在同一时间被共同感知的”。莱辛认为视觉艺术一眼望去直截了当,时间艺术是先后的替代和连续的观看。依照莱辛的这一观点,作为视觉艺术的影像艺术,不仅具有视觉观看的常规的静态观看(例如摄影作品的先后替代的观看),也具有视觉观看的特殊形态——对动态图像的连续观看(例如影视艺术的观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像艺术与传统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在视觉艺术观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在于影像艺术观看的时间性。莱辛注意到空间与时间的区别的同时,也注意到空间与时间的不可拆分性。他指出:“所有的物体(body)不仅存在于空间中,同时也存在于时间中。它们持续不止,每一个瞬间的表象和关系组合既是前一个瞬间的产物,也会成为下一个瞬间的起因,于是也就成了当下活动的中心。”⑤从影像艺术的研究角度,莱辛的这一段话非常值得研究,对影像艺术来说,与其说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表象,不如说它所表现的是不同瞬间的表象的连续性组合,对影像艺术的阅读和理解,不同于传统绘画对于某一固定画面和形象的静观与联想,而是在图像的连续性关系中去把握图像背后的世界,影像艺术的生产逻辑和观看特征正在于此。美国形式结构主义批评家罗莎琳·克劳斯在《现代雕塑的变迁》一书中,对这一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现代雕塑的根本前提。她强调指出:“任何空间组织中都隐含着时间经验的本质。一旦缺失了对特定形式构成中时间效应的论述,现代雕塑的历史便不再完整。”⑥

      

       邱黯雄《新山海经》截频1 2005年

       我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影像艺术中的时间性?首先,我们当然是在“物理时间”的意义上理解影像艺术的时间性,即影像艺术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过程。推动摄影产生的最初动机正是为了节省图像的生产时间,这就是复制性艺术的产生。摄影术的发明与版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将军尼普斯(C.Niepce,1765—1833)在1813年对于当时流行的石版画充满热情,他不善绘画,企图经由光化学的过程获得影像。经过多年实验,在1822年7月,他终于完成了摄影史上最早的一张相片,就是用不受铜板腐蚀液侵蚀的沥青涂抹在一块玻璃板上重制铜板。1826年他使用巴黎光学机械商休瓦利制造的摄影机,曝光了8个小时,在白腊板上摄制了世界摄影史上最早的一张照片《工作室窗外的风景》。同年他成功地完成了《丹包瓦兹主教肖像》。⑦1829年12月,尼普斯与发明透视画(在半透明的画布上画大风景)的达盖尔(Daguerre,1787—1851)订立合作契约,达盖尔此前采用暗箱来画草图,但无法固定影像。1835年,达盖尔终于使用水银蒸汽曝光二三十分钟,完成了影像的固定。顺便说一下,达盖尔所使用的上了碘化银的银版在1839年左右平均一块的售价约25法郎金币,通常像首饰盒里的珠宝一样珍藏在华丽的框盒内。⑧今天,照相机的机械快门速度已经达到1/12000s,电子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32000s,影像的产生几乎与我们眼睛与客观事物的观看是同步的,影像艺术与对象之间存在着再现的同时性,就图像的生产速度来说,影像艺术在各类艺术中占据首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