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案艺术综述①

作 者:
张抒 

作者简介:
张抒,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张抒(1963-),女,山东邹平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及设计理论。

原文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内容提要:

每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有历史的连续性,形成文明程度的标志。中国传统图案,特别是传统中经典的图案,是上下八千年文明积累的结果,图案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直到成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和接受,是经受了时代变迁、文化融合以及移风易俗的长期考验后的文化积淀,它们会变化,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所致,有生命力的东西变化或转型是必然的,否则就成了死水一潭,俗话说“流水不腐”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图案文化。从装饰的角度看,我国的传统装饰所不同于西方者,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之中,是伟大民族复兴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容之一。它不但没有陈旧和过时,历史证明是与时俱进,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1-0030-14

       一、中国图案艺术的内容与范围(图案与图案学)

       “图案”一词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类别称谓,现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疏离了,甚至被当成一个陈旧的和过时的概念,与时尚和现代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这个词的陈旧,而是我们的认识与理论思考出了偏差。关于图案一词的来龙去脉及其图案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等诸多基本问题,前辈学者们早已阐述详尽(可以参见陈之佛先生、庞薰琹先生、雷圭元先生、张道一先生和诸葛铠先生等相关文章和著作),现代许多设计学理论家们也多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了解读与阐发,这里不再详细赘述。出于本书研究对象的需要,就图案概念的几个基本要点略作说明。

       图案与图案学

       “图案”与“图案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可指具体的作品,即在造物过程中为某种物品所作的制作图稿。后者是对这类图稿的研究,包括创作(设计)思想及其方法。对于图案的形成、风格及其历史、流变等研究,都属于图案学的范围。中国的图案样式纷繁,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包括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创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来的更是各具特色。但对于图案学的研究,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而且大都是技法的研究,人文的内涵研究不多,实际上早已形成一个伟大的优秀传统。只是世俗成见,强分尊卑,视而不见而已。

       对于“图案”一词,就汉语的字面看,是特征显明、容易理解的:

       图——即图形、图样,包括物品的立体成型和平面纹饰;

       案——即方案、草案,是对物品制作的依据。

       由于在历史上掌握图案的人多是手工业的工匠,不被文人看重,最多提及物的制成品,无人谈论图案,因此,这个词不曾在文章中出现,有时当做动词,称为“按图”。图案之“案”起初也有用“按”字的,有人说“图案”一词由日本引进,从表面看日本人在现代工艺美术中确实使用了这个词,不但比我国早,而且多。这是由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环境所引起的。

       西方的“工业革命”,造就了一群列强的兴起,到处侵略掠夺,也刺激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大伤。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出了这一点,提出了“变法维新”,甚至主张“学敌图强”。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在南京的“三江师范学堂”的建立,便是为此目的,即从教育入手。学监(校长)李瑞清于1906年秋创办了“图画手工科”,聘请日本人为教习。图画课有“自在画”(即铅笔画)、“用器画”(即几何画)、“工作画”(即制图)等;手工课主要有纸细工(折纸、切纸、粗纸、捻纸、厚纸)、粘土细工(塑造、烧窑、素烧、釉烧)、豆细工、石膏细工(浇造、雕刻、翻模)、钮结细工、缝纫细工、竹工、木工、漆工、辘轳工(旋工、车工)、金工(线金工、钣金工——小焊、火焊、变色、蚀雕、镀金、锻工)。这些都是结合制造,为工艺美术打下基础。以后,天津、两广、四川等地的优级师范学堂也都办了“图画手工科”,均以“三江”为模式。

       在此时期,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也是聘任日籍教员开设一些新课。陈之佛(当时用名陈之伟)先生于1912年(民国元年)考进了这所学校的机织科,即织造丝织品,向日籍教员管正雄学习图案、用器画、铅笔画等,毕业后留校,任教染织图案、机织法和织物意匠等。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16年编出了一本《图案讲义》,由学校石印成册。这是中国人所编著的第一本图案书。过了两年,他赴日留学,更名陈杰,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深造,跟当时日本著名的图案家岛田佳矣学习。日本人称岛田为“图案法主人”,著有《一般图按法》。

       了解这一段历史很重要,它能使我们知道一些与图案有关的情况,并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

       就在陈之佛先生东渡日本的1918年,我国“北京艺专”成立。蔡元培先生作了《在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之演说》。这所学校即“北京艺专”。蔡先生在演说中讲道:“图画之中,图案先起,而绘画继之。图案之中,又先有几何形体,次有动物,次有植物,其后遂发展而为绘画,合于文明史。由符号而模型、而习惯、而各性、而我性之五阶级。惟绘画发达以后,图案仍与为平行之发展。故兹校因经费不敷之故,先设二科,所设者为绘画及图案甚合也。”

       这段话非常精彩,不但简明地说清了我国图案发展的历史,并且解释了它与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的关系。直到1918年,我国的第一所艺术学校也是先设绘画和图案。

       1919年,陈之佛先生在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同年,我国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也是在这一年,德国的格罗比乌斯,在魏玛创办了“包豪斯学校”,这是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为工业设计建立的新兴教育。

       格罗皮乌斯是个建筑设计家,也包括日用品的设计,两者一大一小,同一性质,一般都连在一起。他说:“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学派的思想是:相信工业与手工艺之间的区别主要不是由于采用了性质不同的生产工具,而主要是一个实行了劳动分工而另一个则由每一个工人不加划分地掌握生产全过程。手工艺与大工业可以看做是正在逐步相互接近的两个极端。前者已经开始在改变本身的传统特性了。将来,手工艺的主要活动领域将是为大规模生产从事试验性的新型式的新型式的制作,即大规模生产的准备阶段的活动。当然,肯定还会有天才的手艺人去从事制作独特款式的手工艺品,也是总能找到市场的……我们的目标是要消除机器的任何弊端而又不放弃它的任何一个真正优点。”[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