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物流有序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弓宪文(1968- ),男,山西原平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及物流管理研究。重庆 400065

原文出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四流”一体化思想,构建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理论和协同理论建立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模型,以2000-2015年的数据为支撑,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物流的有序发展及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城乡物流有序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缓慢上升态势;城乡物流耦合水平停滞不前,有序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其原因在于城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等方面彼此分割。应当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高效安全的城乡资金融通体系,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探索多种形式的城乡商贸流通模式,提高城乡物流的有序发展及耦合协调水平。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城乡物流是联结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城乡物流的有效整合和无缝对接能够充分发挥城乡物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作用,带动“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城乡物流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态势也有所加剧。城市物流占据资源优势,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物流发展比较落后,与城市物流的差距逐渐拉大。刘宝[1]研究发现,我国城乡物流的二元结构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城市物流在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环境里发展,而且增加了流通成本,阻碍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对城乡物流协调发展问题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国外对城乡物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农村物流,之后发展到城市物流。在农村物流方面,研究者重点关注了农业、农村和农产品物流的影响因素、主要作用、技术水平、运营效率等问题。如Crowell J.F.于1901年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当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相关因素和费用[2];Abdi H.N.以肯尼亚Kisumu和Nyandarua区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依赖于实物运输和通信联系,农村物流和农村运输成本对农业收入和贫困的影响较为显著[3];S.Muniafu和Eam Van De Kar对农村地区物流代理服务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地区电子物流服务实施过程的关键是新技术的应用,物流服务供应商应当具备较强的设备配套能力[4];Frittelli J.F.阐述了美国粮食物流的运输模式和基础设施,分析了物流职能的履行对粮食物流运营效率的影响,发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的关键因素。城市物流方面的研究则主要从城市经济、政府角色及政策规制等方面与城市物流的关系入手。如Somuyiwa A.O.研究了城市物流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城市物流能力的增强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促进社会活跃和环境友好发展[5];Witkowski J.等认为在不同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当在城市物流发展中担任不同的角色[6];Nuzzolo A.等分析了1999-2008年罗马城市物流政策的变迁,发现城市物流的政策规制在改变城市交通运输模式、改善城市宜居性和货运配送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

      国内方面,学界主要围绕城乡物流的特征、作用、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如刘宝认为,我国城乡物流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形态特征,其破解思路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实现城乡物流协调发展[1];张建升基于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城乡物流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收入差异的缩小[8].丁俊发研究发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下发挥物流业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对于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9]。宋宇对城乡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城乡物流发展应致力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农村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建立适应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以实现城乡商贸经济一体化[10]。也有学者对城乡物流的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如秦星红等采用SWOT方法对重庆市城乡物流发展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重庆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的建议[11]。卢美丽论证了城乡物流一体化下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问题[12]。周凌云等对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研究[13]。梁雯等基于2004-2013年全国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14]。

      既有文献主要致力于分析我国城乡物流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而对于诸如“城乡物流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协调发展”等理论性问题以及“我国城乡物流是否协调、协调发展水平怎么样”等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此,将城乡物流作为一个整体,运用耦合论、协同论分析城乡物流耦合协调的内涵、机理,建立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模型,从供应链视角建立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发展特点,并提出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解决措施。

      二、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向供应链转型[15]。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物流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在逻辑上的延伸,是物流管理一个更高级阶段[16]。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城乡物流的协调发展是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在内的“四流”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从产品流通、金融支持、信息保障以及商贸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1.指标体系

      城乡物流的产品流通。在我国经济社会二元体制下,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物流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了城乡物流的二元结构。破解城乡物流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物资流通一体化的关键是建设“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城乡双向物流体系[9],着重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品和消费品经过批发市场或物流配送中心,从城市流入农村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活动;二是农产品从农民或农产品经营者手中,从农村流向城市市场终端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活动。借鉴已有研究,用工业品产值、工业品物流总额以及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反映工业品物流需求、工业品物流规模以及工业品物流结构;用农产品产值、农产品物流总额以及农产品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反映农产品物流需求、农产品物流规模以及农产品物流结构。邮政业务投递路线的累计里程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物流业务量的大小,因此用城市和农村邮政业务投递路线反映城市和农村的物流业务量。

      城乡物流的金融支持。面向城乡物流需求建立资金运营体系,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科学合理地配置物流活动汇总货币资金的流通。衡量城

      乡金融发展最常用到两个方面的指标,即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衡量金融发展规模常用麦氏指标,即M2占GDP的比重。研究表明中国的金融结构属于银行导向型,采用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比较合理。借鉴国内多数学者的做法,结合统计数据的可得性,用城镇贷款余额除以工业品产值衡量城市金融规模,用农村贷款余额除以农产品产值衡量农村金融规模。在金融发展效率方面采用贷款与存款的比值,不仅反映了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资金外流的状况[17]。本研究借鉴此法,用城镇贷款余额与城镇储蓄余额的比值衡量城市金融发展效率,用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的比值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