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解决中国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强做优物流业,重要的是加强总体战略设计,推动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最大化实现物流的时空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强大、智能、绿色国家物流系统的构建。 “国家物流系统”是从总体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于国民经济总效率总效益,根据物流业发展的规律、业务间的内在联系、活动的时空范围,通过市场和政府力量的有机结合,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涵盖交通运输、邮政、快递、配送、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等在内的跨行业、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联接与协同的综合物流系统。国家物流系统由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物流运营网络等构成。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中,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在不同的物流节点之间形成主干网络、支线网络、配送网络和末端网络,是实物流动的通路;车站、港口、机场、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仓储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乡村网点、社区网点等节点,对货物进行中转、分拨、包装、储存、配送以及流通加工等。 物流信息网络构成物流信息通道,是国家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通过物流信息枢纽、各级信息平台,结合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处理各物流活动主体、各环节的信息,为企业与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保障物流各个环节服务的信息对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物流运营网络由物流企业、辅助企业及利益相关主体有机构成。物流企业是提供物流产品与服务的经营主体,物流企业协同相关企业和辅助企业,与各类客户需求对接,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 国家物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消除“孤岛”效应,提升全社会物流资源互联互通与综合协同的能力,有利于为生产、流通、消费、各次产业、人民生活提供更优的物流服务,有利于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企业提升能力、为社会节约资源、为国家赢得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生态乃至军事提供强大的物流保障。 国家物流系统是由众多子系统、主体、要素等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子系统、主体通过互联互通和相互协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核心特征是物流活动、生产运作、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联通、协同,实现横向、纵向、端到端的全方位集成,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物流服务。“互联互通、社会化协同、全方位集成、大规模定制”是国家物流系统具有的主要特征。图1显示的是国家物流系统的基本架构与功能特征。
图1 国家物流系统的架构与功能 一是国家物流系统要互联互通。实现多主体间的全方位互联互通是构建国家物流系统的基础。国家物流系统的联通可分为外部层面联通和内部层面联通。外部联通,是物流系统整体与经济、社会、环境主体之间的联通,包括与经济系统的互联互通,与社会系统的互联互通,与环境系统的互联互通。外部联通表现为物流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存在物质、资金、信息、价值、业务、能源等各种形式的有机衔接和交互。内部联通,分为决策、管理和操作三个层面。决策层面的联通,是指政府部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等在物流规划、物流政策、物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联合统一。决策层面的联通关系到国家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管理层面的联通,是政府、中介、物流企业、物流需求方等主体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物流组织网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互联互通,是国家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保障。操作层面的联通,是指物流主体在各个业务功能环节的有机衔接,包括物流设施衔接、设备衔接、流程衔接、技术衔接、作业方式衔接等,是国家物流系统有序运作的基础。如图2所示。
图2 全方位互联互通 二是国家物流系统要社会化协同。国家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转必须依赖于多主体的协同,才能实现国家物流系统的总效益最大化。物流供给主体、需求主体、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等在物流运作过程中通过合作、协调、同步,在物流规划、物流政策、物流标准、组织管理、设施网络等方面实现协同。 国家物流系统协同效应可分为外部层面协同效应和内部层面协同效应。外部层面协同效应是国家物流系统内部主体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主体协同所产生的效应,体现了国家物流系统的辐射效应,主要表现为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内部层面协同效应是在物流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国家物流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专业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知识创新效应以及技术扩散效应等。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