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1-0062-09 一、引言 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李培林,2013)。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内在统一(叶林,2013),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中,枢纽型组织建设成为共青团转型发展和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对此,学者们针对共青团枢纽型组织的类型、核心功能、组织形态以及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径选择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枢纽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王鹏,2013;冯志明、阮平南,2014;徐双敏、张景平,2014;李威利、郑长忠,2015;王斌,2014;刘海春,2015)。 珠三角是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先行地区之一。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团结、联系、吸纳更多同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在此背景下,广东共青团以枢纽型组织建设为路径,将青年社会组织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并作为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曾颖如,2014)。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协同联动、政治引导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青年社会组织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组织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2016年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正式施行以及《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对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建设以及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围绕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就业创业、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等十大发展领域,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定位和方向进行了更为清晰、系统的阐释(见表1)。
鉴于此,在群团组织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共青团如何在巩固过往枢纽型组织建设和青年社会组织培育成果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新的趋势和要求,继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网络优势和人才优势,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模式,成为需要思考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在对珠三角地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研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建设的战略方向,对下一阶段青年社会组织培育的机制和优化路径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珠三角地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的实践和经验 从2011年开始,广东省大力推动社会建设,将“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作为重点任务之一①。其中,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双重管理制度”改革、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在这一阶段,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着力从组织孵化、资源链接、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三个层面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并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培育体系和机制(见图1)。
图1 珠三角青年社会组织培育体系 (一)组织孵化 青年社会组织一般是指以青年为主体发起成立的社会组织(童潇,2015;黄婷婷,2016),这一定义侧重于强调青年的自组织及其在凝聚青年、激发青年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将以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纳入青年社会组织范畴(王杨、邓国胜,2015),强调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珠三角地区,上述两类组织均是培育的重点。在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孵化模式得到各级政府和群团组织的大力推广。 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孵化对象主要为处于初创期的青年社会组织,并以公益类组织为主体。基地为入驻组织提供免租或低租的办公场地、设备及共享空间等硬件支持。基地一般也会基于入驻组织发展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或交流活动,支持社会组织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基地还发挥社会组织与共青团系统、登记管理机关等政府部门的衔接功能,协助入驻社会组织申请登记注册或为它们提供相关政策指引,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资助等信息。当前,珠三角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仍以各级共青团及政府投入为主导。 (二)资源链接 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足是制约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对此,在珠三角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实践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搭建青年社会组织及其项目与企业、基金会、社会公众之间的资源对接平台。最具影响力的实践是共青团广州市委发起的“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以首届交流会为例,共有121个社会组织及204个公益项目参展,通过这一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众多优秀的青年公益项目得到资助,共获得975.7万元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