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题,青年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人类发展视角看,发展和青年发展均有着特定的丰富的理论内涵。青年发展属于青年研究的基本概念,青年发展理论属于青年研究的元理论。科学界定青年发展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准确厘定青年发展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范畴,有利于构建和完善青年发展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青年发展理论,有利于推动到2025年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发展和青年发展的本质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发展的本质与特征 发展属于哲学的抽象范畴,也属于应用型的政策实践。从学术源流看,理查德·勒纳认为,从最根本上讲,发展“意味着结构在一定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1]。约翰·桑特洛克则认为,发展是“变化的图式,从胎儿期开始,贯穿生命全程。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成长,虽然也包括衰退”[2]。在黛安娜·帕帕拉等人看来,发展涉及“变化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发生在各个范畴或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3]。概括来说,发展的本质内涵至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具备三种主要特征。 第一,从空间上看,发展是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只有在同一系统、同一领域、同一结构、同一范畴内的变化,才可纳入发展的范畴;混乱的、分散的、随机的、无秩序的变化则不具有发展的属性,不能归入发展性的变化之中。第二,从时间上看,发展是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的变化。所谓延续性的变化,就是指“在较迟时间点上观察到的变化至少部分地受到先前发生的变化的影响,且后发生的变化的可能范围还会受到先发事件的限制”,强调变化在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彼此间的关联性。时间上的延续与结构间的关联,是发展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关系上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4]。第三,从结果上看,发展是提升事物或结构自适应性功能的变化。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积极效应的变化,意味着会使事物或结构提升自适应功能,体现出事物或结构的进步性。发展性的变化是有方向性的,体现在顺应生理发展、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等发展规律;发展性的变化是内部效应与正外部性的结合,在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又会对群体和社会有利,形成一种积极的共生效应。 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角度看,发展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内事物或结构发生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表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呈现出相关性或因果性的、具有自适应性功能的进步性变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的变化,尤其是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确认的带有进步意义的,或者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所期待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老年期的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特有的发展图式。进入中年期,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开始进入衰退进程,但认知发展、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仍在不断向前推进。相比青年发展或中年发展,老年人在各方面均开始进入衰退过程。老年发展的参照系发生变化,参考的对象不再是青春期或中年期的发展表现,更多的是老年人对社会的自适应能力,是超越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能力。 (二)青年发展的本质内涵与主要类型 青年发展是人类发展进程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在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发展水平。根据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年发展必须具备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延续性和关联性特征、自适应功能提升和进步性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衡量青年发展成效的主要标准。从本质上看,青年发展就是指青年个体和青年群体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个方面、领域或整体地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表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呈现出相关性或因果性的、具有自适应功能的进步性变化。从内涵上看,青年发展是青年个体和青年群体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性变化和延续性变化。 从青春期的生长历程看,不同青年个体经历的青年发展类型不一样;从生命历程的发展阶段看,同一个青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经历的发展类型也有可能不同。1969年,Offer根据研究成果,将青年发展过程中的亲子关系、代间关系尤其是代际价值观的一致性程度、生活变化的大小、成长中困难问题的多少等方面,概括出青年发展的三种类型,分别是平稳渐进成长型(continuous growth)、快速成长型(surgent growth)和动荡成长型(tumultuous growth)[5]。 平稳渐进成长型的主要表现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青少年与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重大冲突,代际关系比较和谐尤其是代际间价值观较为一致,青年对父母教养方式比较认同,生活平缓发展而无重大变故。 快速成长型的主要表现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青少年与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重大冲突,代际关系比较和谐,尤其是代际间价值观较为一致,青年对父母教养方式比较认同;与平稳渐进成长型最明显的不同是生活中充满了突然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重大冲突、矛盾或困难。在面对生活的突然变化时,依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青年较好地度过了这些可能引发“狂风暴雨”的危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