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嚏!》中的节奏与变奏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托幼·亲子生活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阿嚏!》是法国插画家维尔日妮·摩尔冈的作品。这本书以鲜明亮丽的色彩搭配、活泼生动的图形组合、简洁有趣的情节内容,让孩子在颜色和形状的视觉游戏中完成阅读。

      春天来了,大熊站在花丛中,想采一束花,忽然打了个喷嚏。大熊的耳朵飞走了!狐狸看到大熊的耳朵,以为是蓝莓,正想吃掉,它也打了个喷嚏,这下它的耳朵也不见了。兔子把狐狸的耳朵当成胡萝卜,还没等它捡起来,“阿嚏”……

      “阿嚏”两个字有画面感地组合在一起贯穿整本书,从书名到内文。“阿”字被加粗,“嚏”字变细,犹如我们打喷嚏,“阿”的时候要酝酿一会儿,当“嚏”出来后,人顿时变得轻松。而作者让每一次喷嚏爆发出神奇的力量,使动物身体的一个部位飞出去。书中出现了七次喷嚏,成就了整本书的节奏。

      大熊“阿嚏”一声,耳朵飞走后变成蓝莓;看到蓝莓的狐狸“阿嚏”一声,耳朵飞走后变成胡萝卜;看到胡萝卜的兔子“阿嚏”一声,耳朵飞走后变成荔枝……书里藏着一个节奏,伴随着“喷嚏”声,动物身体的一个部位飞走,翻到下一页,它变成新的事物。伴随着语言的规律性变化、重复,前后画面也形成了有节奏的律动,引导读者向下翻页,造成情节的推动。

      前四次喷嚏都让动物的耳朵飞走了。第五次喷嚏——青蛙打出喷嚏后,固定的节奏出生了变奏——眼睛飞走了。孩子看到这里,常会根据前四次动物的反应,不假思索地按规律预测出结果:“我的耳朵!”然而,青蛙却说出一句:“是谁关的灯?”孩子一定会产生疑问,这时可以让孩子思考青蛙为什么会这样说,它的反应为何与之前的四个动物不同……而第六个喷嚏——孔雀的喷嚏出现后,紧接着的画面中同时出现了狐狸、兔子、松鼠、青蛙,并且它们都发生了些变化,这给小读者带来了惊喜,要找出这些变化,得好好回忆之前的画面才能完成。

      第七声“阿嚏”,也就是最后一个喷嚏打出来,故事戛然而止。这个开放式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不少孩子会问:“然后呢?”这时,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说说动物们的外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看似简单的《阿嚏!》,就这样令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中。

      亲子共读建议

      1.原味讲述

      第一次亲子阅读时,只读文字,让孩子边听边看画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本身的魅力。第一次阅读不必苛求孩子读到所有的信息,以最自然的状态看完整本书。成人的讲述要注意利用故事本身的节奏。如读到“不止大熊,每个动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页时,先别急着翻页,停留的时间可以长一些,这样孩子才能仔细观察四个动物的变化。

      2.你问我答

      变成了什么

      阅读中,孩子不一定关注到蓝莓是大熊的耳朵变的,胡萝卜是狐狸的耳朵变的……所以,后续阅读时可以让孩子带着问题读:“飞走的部分都变成了什么?”

      在答案出现时先不要念文字,让孩子先找答案,再念文字。

      阅读完后,还可以和孩子交流“什么变成了什么”,如大熊的耳朵变成了蓝莓,狐狸的耳朵变成了胡萝卜……答案不能重复,说对一个得一枚小贴纸。

      哪里不一样了

      针对“不止大熊,每个动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一页,提出问题:“哪里不一样了?”对孩子来说,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他也许知道答案,但可能表述不够精准,比如会说“它是它的耳朵”。家长别轻易放过培养孩子表达的好机会,继续追问:“谁的耳朵长到了谁的头上?”

      在描述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忘记飞走的部分原来的主人是谁,那么就让他翻到相关页面,弄明白后再回答。

      3.图形拼搭

      书中每一个形象都是用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来的。这些形状都能在环衬和扉页中找到,有兴趣的话可以将这些形状画出来并剪下作为材料进行拼图游戏。

      选取书里的某一个动物,给孩子与之相配的图形材料。如果孩子不会拼,那就把书翻到所选动物的页面,让他参考。之后,可以在单个动物拼图材料里逐渐加入一些形状相同,但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提高孩子的观察、选择能力。当孩子对拼图比较熟练时,可以将几个动物的拼图材料混放或提供更多图形,让孩子自由拼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