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归国与民初政争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翔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1912年10月8日梁启超归国这一民初政治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可作为观察民初政争的窗口。梁启超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得以回国乃得益于民初政争形势的转变。梁氏归国初期的20余天里,在他周围,袁世凯、共和党、民主党、国民党激进派、稳健派等各方势力纷纷出场并展开了竞逐与博弈。基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梁启超与各方派系的关系,既体现了沟通与合作的一面,同时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梁归国前后所关联的史事,不仅再现了走进共和之际梁思想历程的变迁,而且可以隐约预见民初政党政治的若干走向。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1912年10月8日,梁启超结束了十余年流亡海外的生涯,从日本归国抵达天津,10月20日,又应袁世凯邀请进京访问,至11月1日复返天津,此间20余天,袁世凯、共和党、民主党以及国民党的激进派和稳健派围绕梁启超归国这一问题进行了竞争与角逐,成为民初政治史上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此恰可作为观察民初政争的一个切入点: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各方力量同梁的关系,亦可窥见民初政党政治中各派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的复杂纠葛。

       学界对于梁启超归国这一事件已有一些研究,不过,总起来看尚存在一些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二:其一是史实考证的缺失,如清华大学国学院、中华书局编辑部影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稿本》,对梁归国初期的行踪语焉不详,①《饮冰室合集》对此间梁氏发表演说日期的记载亦讹误颇多;②其二是对于事件的全景把握颇显不足,如胡绳武、张朋园、李喜所等侧重梳理了梁归国前夜的难产之行及政治局势,对于梁归国之际的相关内容论述得并不充分,③曾业英阐释了梁归国前后与民主党成立之间的关系,④朱英解读了梁归国后在“全国临时工商会议”的演说内涵,⑤所涉及的均仅为梁归国史事的某一个侧面。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爬梳并考订相关史实,且致力于把握梁启超归国事件的全景,梳理其脉络。就前者而言,将挖掘前人鲜有利用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稿本》(清华大学国学院藏)、《梁启超知交手札》(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以及代表民初各党派立场的报刊等史料;就后者而言,力求分析促成梁归国的政局形势,比较梁启超、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在建设共和理念上的异同,解读梁与共和党、民主党、袁世凯、国民党稳健派、激进派之间的博弈,进而揭示出民元北洋政局的多元复杂性,以期在丰富梁启超思想图景与民初政治史的研究方面有所补益。

       一、梁启超与归国旅途的“一波三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表达了因应时局的策略:对内控制京城禁卫军,对外利用第六镇吴禄贞,联合发动兵变,驱逐奕劻、载沣,由清廷下罪己诏,速开国会,实行立宪,“以杀革党之势”。⑥与此同时,梁于11月9日抵达大连,拟入京联络第二十镇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蓝天蔚。然而,三日后,熊希龄忽急电催其立刻返回。这一方面由于吴禄贞被刺杀,使梁的政变计划搁置;另一方面,汤觉顿、罗瘿公“谓蓝天蔚等将不利于梁”。⑦此为辛亥之际梁归国第一次受阻。

       11月16日,清廷委任袁世凯出山组织内阁,梁启超被拟任命为司法副大臣,这使得梁归国之行再现曙光。⑧然而,梁却并未应允立即动身,仅表示自己可与袁交相为用,“项城坐镇于上,理财治兵……鄙人则以言论转移国民心理”。⑨与此同时,梁写作了《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的主张,并派盛先觉等赴江苏、上海等地宣传,只是该言论在国内并未获得有效同情。⑩此为辛亥之际梁归国第二次受阻。

       尽管辛亥年间梁启超两次归国的努力均以落空告终,但各方的呼吁却不绝于耳。“梁党”友人劝说其出山:此时若不归来,将来政党林立,人才济济,政治上恐难寻立足之地;(11)况且,“则人将疑足下仍有故清系恋,他日若有宗社党余孽煽惑,且诬足下以恶名,虽有百喙将何从而辨之”。(12)只是1912年上半年,欢迎梁归国的舆论并未转化成事实行动,这一方面来自革命党人的反对声浪。如戴季陶怒斥梁为“保皇党之魁首”,更乃“水性杨花之妖”。(13)《民权报》列举了梁在清末罪状种种,视其为“国民之公敌”,万不可起用。(14)另一方面,部分“梁党”友人认为其归国虽系时势所趋,但时机尚不成熟。麦孺博担忧称,“此行持何名义,办报乎?立党乎?入阁乎?浪游乎?皆不明瞭”,倘贸然归来,面对流言蜚语,恐无词以白其诬,无力以自保。(15)此外亦有人“虑项城之不深信,漫为延揽”,恐梁归国后成为袁的傀儡。(16)故而,他们建议梁不如留东继续办报,指导国民言论,静待时机之变。(17)孙洪伊甚至论断,“归国之期愈迟重,则社会之欢迎愈至,自行归国终不如国人迎之以归”。(18)

       然而,至1912年5月底,梁启超的归国议程再度浮出水面。先是5月27日,梁的门生、云南都督蔡锷通电各省都督,请梁回国,并促各方“拟合词电请大总统为国求贤,以礼罗致”。(19)5月28日,同盟会张继、刘揆一电称,“国体更始,党派胥融,乞君回国,共济时艰”。(20)6月17日,副总统黎元洪致电袁世凯,“民国用人应勿拘党派,梁启超系有用之才,弃之可惜,保皇党诬说,不应见之民国”。(21)7月3日,蒙古王公亦呈请召梁归来襄理国事。(22)此外,江苏都督程德全、广西都督陆荣廷、甘肃都督赵惟熙、章太炎等均回应赞同。(23)与此同时,“梁党”友人趁势制造舆论称,“兹见有都督等,又同盟会等,仍请先生回……其实全国人民反对先生极小数,不过反对之报纸造谣耳”。(24)

       梁启超归国转机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武昌起义以来,梁即表现出“联袁”的姿态,拟定了“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八字方针。(25)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3日梁向其发出贺电,(26)并提出建立财政系统,联合旧立宪派和革命派中分化出来的分子,组成一大政党,同革命派对抗的意见。(27)4月,梁撰《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发表了支持袁建设“强有力政府”的主张。(28)6月,梁又撰《财政问题商榷书》,阐述了将银行政策、货币政策、外债政策、内债政策,冶为一炉的理财方针。(29)与此同时,袁亦同梁保持了密切的对话关系。2月13日,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致电梁,“项城急于融洽党派……亟申延揽兄”。(30)袁阅梁氏所著后,则亲自致函,述及想念之殷,并以政党与财政问题相讨教,倚重之情流露其间。(31)正逢此际,“梁党”友人亦向袁进言,称目下亟须理财能手,若假梁氏以政治实权,“则天下事不足平也”。(32)而张继、蔡锷、黎元洪等人的相继招请之电,恰同袁氏邀约梁氏之诉求,一拍即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