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这一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就能使研究与信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否则就可能使二者都受到损害。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的基础和理性的方式,也由于我们具有辩证而圆融的思维,因而我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把信仰与研究统一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信仰对研究的动力、引导和规约作用,也要发挥研究对信仰的支撑、深化和完善作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以及学科建设的开展,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凸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学术研究决定着该学科设立的合法性和学科建设的成败。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具有与其他学科学术研究不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受到研究者信仰的影响。因为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常具有双重角色,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于是就发生了信仰与研究相互缠绕和纠结的情况。那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呢?探讨和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既非常必要又十分迫切。

      一、研究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特别是学科建设的大规模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当前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中,又有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会产生何种影响呢?如何摆正和处理好研究与信仰的关系呢?

      从概念上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尽管意思相近,但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完全相同。“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围更大一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考察马克思主义本身及其历史发展,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和发展规律。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其他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相比之下,“研究马克思主义”范围更小一些,它只是指第一个方面,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的认识活动。这一方面非常重要,正是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核心的内容,也从而引出了“研究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研究对象,又是信仰对象。我们是研究者,又是信仰者。

      信仰与研究不仅是有区别的,而且看起来正好相反。借用梁启超谈哲学与宗教区分的话来说,前者“贵信”,后者“贵疑”。它们有着性质不同的动机或心理机制,信仰的动机是“相信”,以“相信”为基础而形成信仰;而研究的动机则是“怀疑”,它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推动研究前进的动力。相信与怀疑,性质上是相反的,它们可以相互规定。什么是“相信”?就是不怀疑。什么是“怀疑”?就是不相信。金岳霖在谈到对“相信”的界定时说:“相信究竟是什么颇不容易说。从正面说,解释相信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从反面说,相信总有不怀疑不尝试底成分。”[1](P216-217)二者不仅性质上相反,而且是反比例的关系。在一个人的心理态度上,相信愈多则怀疑愈少,反过来也是一样。正是因为相信和怀疑具有这样的相互对立的关系,才使信仰与研究的关系看起来是一种尖锐的矛盾。

      能否正确把握和处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术研究能否取得进展,也关系到我们的信仰能否保持坚定。如果认识和处理得好,则可以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和统一,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如果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就会导致二者发生冲突,甚至形成相互伤害。比如,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信仰的存在,而冲击和淡化了研究的热情和动力,或者由于信仰的某种影响,而使研究缺少了客观性,走向片面性。反过来讲,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开展研究而排斥和淡化了信仰,或者随着研究的进行而动摇了自己的信仰。显然,这两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都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类型

      从理论上讲,研究与信仰的关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从而导致不同的研究类型或信仰类型。从研究的类型上看,可以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作为信仰行为的研究。此种研究属于信仰内部的一个要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行为。任何信仰都有其特有的信仰行为,这些行为是信仰者为了表现和实现自己的信仰而采用的行为和活动,同时也是信仰对象的价值原则所要求的行为。比如,阅读信仰经典的活动、举行信仰仪式的活动、追求理想目标的行为、遵循信仰道德的行为等等,都是这样的信仰行为。“研究”作为一种探求未知事物的认识活动,本来并不是信仰行为,但是发生在一定信仰体系之内、并且是为了确认和维护信仰而进行的“研究”,则应该看作是一种信仰活动或信仰行为。事实上,任何一种信仰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加入,而这些接受了信仰的知识者则担负起从认识上去确认、深化和维护该信仰的职责。这也是一种信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即使是像宗教这样本质上非理性的信仰,也在积累和扩大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也在内部开展神学性的研究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理性的信仰,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了信仰的巩固和发展就要求信仰者进行研究,特别是需要具有较高学养的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尽管这种研究被包含在信仰之内,从而受到信仰较大的限制,但它毕竟也是一种研究活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辩护性和捍卫性的研究。

      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研究。这种研究大体上也是处在信仰之内,从而受着自身信仰的重大影响甚至主导性作用,但这种研究并不简单地是信仰的一部分或一个要素,它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在这里,“研究”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信仰属性,就是说这种研究主要也是服务于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里“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并没有达到与“信仰”完全相并列的程度。其二是学术属性,它并不完全受限于信仰的要求,而是具有学术上的追求,并遵循一般学术研究的若干原则和要求。在这里,研究与信仰有很大一部分的交叉重叠,因此许多研究是处在信仰之内,但在信仰之外仍有一部分研究或研究的延伸。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来说,大多数应该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相信社会主义事业是正义的,而他们的研究目的也是在自觉地体现和践行这一点。但同时他们也是认真的学者,有自身学术上的追求,也能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内的知识成果,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奥秘的知识成果。具有信仰而又不唯信仰,不用信仰来取代研究,不因感情而放弃理性,深信维护自身信仰与探求世界真理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有的品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