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约束下中国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承良(1979- ),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复杂性研究(上海 200062);管明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征物流业,引入SBM-Undesirable模型,考虑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对中国(除港澳台和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4年物流业效率进行测度,基于格局-过程-机理框架系统揭示了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①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空间分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带性分异态势。②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地方依赖性,效率高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呈现由“大集中、小分散”向“条带状集聚”变化的特征,而低值区高度锁定于西北和西南半壁。③空间集聚性较弱,不断趋于收敛,高效率集聚区表现出“北扩西移”的演化趋势。④物流业高效率区与高产值区呈现显著的空间同配性。⑤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产业集聚、信息化水平、政府调控对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源强度则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对物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提高物流业效率提供参考。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刘承良,管明明低碳约束下中国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7,37(12):1805-1814.[Liu Chengliang,Guan Mingming.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Efficiency Under Low Carbon Constrai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7,37(12):1805-1814.]doi:10.13249/j.cnki.sgs.2017.12.003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产业的综合性生产服务业,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1]。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其发展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2]。随着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传统粗放的物流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考虑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评价,推动物流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型转向效率导向型发展既是时代赋予物流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外研究中,物流业效率的研究集中于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分析、物流效率提升等方面。指标体系上,基本遵循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以资本、劳动力等作为投入要素,以物流业的产值为产出。在评价方法上,主要包括随机前沿法[3]和数据包络分析[4],其中有超效率DEA模型[5]、三阶段DEA模型[6]、DEA-Malmquist函数[7]、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8]等。影响因素上,产业经济学认为需求增长、所有制结构、信息技术等[9,10]对物流效率至关重要,企业经济学则关注经营战略、管理制度对物流业的影响[11]。实证研究中,聚焦于区域物流业效率和企业物流效率视角。区域层面,以省际[12]、城市群[13,14]和城市[15]为主,展开了对区域物流效率的评价。企业层面,认为合理的企业空间布局[16]、组织经营[17]有利于提升物流业效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愈演愈烈,低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低碳物流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物流概念[18,19]、物流低碳发展路径[20,21]、物流碳排放测度[22,23],物流业能源效率[24]。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关于低碳物流的定义,但是低碳物流的核心仍然是“高效”和“低碳”,不仅强调物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注重发展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因此,本文在考虑传统的产出基础上,将物流业发展中的排放纳为SBM-Undesirable模型中的非期望产出以此界定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低碳约束因素可以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区域物流业的效率,对于政府实行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与环境规制以及提高物流效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综上,现有研究仍有些许不足:首先,指标体系上,仅仅关注经济产出,忽视了其环境效应,难以科学全面的评价物流业效率。其次,物流的运行在空间上具有流动性,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亟需从地理学格局-过程-机理视角来揭示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格局(空间的异质性、集聚性和配置性)和动态演化。最后,探究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仅仅依靠要素投入产出的分析难以全面厘清物流效率发展的影响机理,致使相关的对策缺乏针对性,需要从综合的视角审视。鉴于此,本文引入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考虑物流业发展中的环境效应,进一步揭示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空间匹配性来识别区域物流业发展类型,以期为优化中国物流空间布局、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提高物流业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构建与数据处理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物流业效率定义为在物流生产活动中经济要素的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中国缺乏专门的物流统计,因此本研究参照大多数学者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来界定物流业,并选择统计资料中出现专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统计的2003年作为起始年份。基于数据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获取性,构建低碳约束物流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投入指标:资本投入使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并结合张军等[25]的计算方法估算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使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表示。基础设施的投入,选取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通航里程表示。能源的投入则选取原煤、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天然气这8种物流业中主要消耗的燃料,并参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6]中能源参考热值及折标准煤系数的标准将各种燃料折算成标准煤(表1)。

      期望产出指标:主要是物流发展中的经济产出、社会服务产出,分别使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社会货物周转量来表示。

      非期望产出指标:主要是考量物流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参考IPCC(2006)[27]关于的估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