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上中班,有点胆小。有一次,老师正在上课,孩子就坐在凳子上尿湿了裤子。回家后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老师需要上厕所,他回答说害怕老师会不允许,认为自己还可以憋一会儿。可能课前老师提醒过,但孩子贪玩忘记去小便,课中又害怕老师指责,所以宁愿选择尿裤子。之前已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也告诉过孩子可以如何做,可孩子还是害怕老师,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处理呢? 杜老师解析: 这位家长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如果是已经完成如厕训练的孩子,在学校突发尿湿裤子的情况,根据他们的年龄,可能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年纪小的孩子,神经系统和括约肌等相关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即使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在注意力受到干扰,或者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仍然可能有意外发生。而对于年长一些的孩子而言,则更多是心理的影响。您提到孩子的自述“因为害怕老师指责,宁愿选择尿裤子”,这看起来并非是无意识的忽略,而是经过了一些思考和判断而作出的选择。 其实在幼儿园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除了没有及时上厕所不敢告诉老师以外,有些孩子饭没有吃饱,也不愿举手告诉老师,宁愿自己饿着肚子,导致活动无精打采,见到父母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食物。或者摔倒了,膝盖磕破了也不出声,一直忍到回家才告诉爸爸妈妈,错过了处理伤口的最佳时间,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很可能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松弛,是否有安全感有关。对于那些心思细腻,平时想的事情比较多的孩子,这种影响尤为突出。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关注这个问题: 在幼儿园里,一个老师要同时管理很多学生,不可能随时兼顾到每一个孩子,对一些需要细心体察的孩子难免会有疏忽。根据教学风格的不同,一些老师会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和“违反秩序”的后果,要求学生务必按照老师说的话去做。这在敏感孩子的心中可能会埋下一个潜在的印象,认为自己因为贪玩、没有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上厕所,而后又出现想上厕所的念头是“没有听老师话”和“违反纪律”的表现,会受到严厉责备和惩罚,就宁愿再忍一忍,等到下一个集体上厕所的机会再去,最终因为无法坚持而出现意外。 应对方法: 首先要保持与老师及时顺畅的沟通,询问孩子这种“胆小”的行为是仅仅出现在上厕所的时候还是也涉及学校生活的其它方面,是主要集中在一位老师还是多位老师身上。如果只是面对某位单独的老师有上厕所的问题,可以拜托老师私下里温柔地与孩子单独谈一次心,告诉孩子:“老师鼓励大家在集中的时间上厕所,但是也不会惩罚偶尔忘记去的小朋友。任何时候想要上厕所都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准许,并不会生气。”如果是孩子面对成人权威的普遍反应,或是在学校生活的其它领域也有涉及,则说明孩子的这种畏惧心态已经泛化。在教育中需要努力避免把学校和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塑造成一个严厉、可以实施各种惩罚措施的地方,转而描述各位老师作为引导者而非审判者的角色。比如:每个老师都为小朋友们安排了不一样的有趣活动,为了这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他们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规则,希望你能努力地遵守,和小朋友们一起受益。但是偶尔忘记的话,你也不必害怕,因为学校的老师都是很有爱心和智慧的,他们希望做你的朋友,教你本领,也帮助你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可以放心大胆地告诉她们,她们会帮你想出好的办法。 家庭中突然变化所引发的“焦虑源”,如果没有及时被发现或解决,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并通过行为在不同场合表现出来。比如父母最近比较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会有一种被疏远的恐惧感;或是全家喜迎二胎的前后,孩子有意无意地表现出“退化现象”,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以争取父母更多的关注;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家教十分严格,家庭中强调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和对违反规则的零容忍,比如错过了晚饭的时间晚上就不能再吃饭了,忘带了东西即使刚刚出门也不允许再回去拿,等等。尽管制定这些规则的初衷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但在建立的时候采用了偏于负强化的手段,忽略了正性的奖励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一种行事无比小心的习惯,在行动之前思前想后,过多地关注于可能带来的负性后果,从而犹豫不决。 应对方法: 重新审视家庭环境中近来的变化,寻找是否有某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发生了改变。如果有,及时沟通与疏导,并观察孩子是否也把家庭中的压力带到了学校。很多时候,孩子在人前所表现的“胆小”,在根源上并非是对某个特定的人或事本身所具有恐惧,而是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内化演绎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推测自己的某些行为将通过这些特定的人或事,带来某种自己不喜欢的后果。如果能敏锐地觉察孩子的这套假设理论和它的形成模式,鼓励他们通过行动来探索不一样的可能,打破这种惯性,对已有的印象进行调整,他们将变得更加坦诚而放松。 在学校里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如果恰逢老师要求的上厕所时间,孩子自己并没有强烈的生理信号,同伴也没有一个人想要去的时候,很容易跟从别人留在游戏的现场,放弃上厕所的机会,也就是您在叙述中提到的“孩子贪玩忘记去小便”的情况。也有一些孩子因为想要很快赶回来加入大家,到厕所里去转了一圈,还没小便就回来了。上课以后要上厕所,需要打断课堂进程,在众目睽睽之下单独向老师汇报。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喜欢作为焦点和被特殊对待,这会在他们心里产生不小的压力,引发排斥和行动延迟。 应对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节奏和需要,好朋友并不一定要时时刻刻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与朋友不同,并不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随后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类似于学校的相对复杂环境,对孩子进行训练。比如孩子和小伙伴在各种公共场合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培养孩子对生理信号的关注程度和排除环境干扰的能力,模拟学校的规则建立上厕所的时间表,在孩子有单独需要的时候,要求他们向另一位成人(比如小伙伴的父母,而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进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