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作 者:
佟霏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也不肯答应。老师和小敏私下沟通了这件事,小敏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可是然然怎么都不同意,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小敏追问原因,然然哭着说:“我不去,我一定唱不好的。”

      小敏和我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做什么事都不积极,特别不自信。平时一点小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一有事情做不到也不肯自己想办法,就是在那哭。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问她也不会主动回答,我和她爸爸也不这样啊?”

      为人父母,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是勇气的来源,也是行动力的开端,拥有自信的孩子,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人生的可能。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开始变得胆小退缩,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根溯源,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向孩子传达了“你不行”的暗示。

      这些话在你的家里经常出现吗?

      “来,宝贝,我帮你。”

      “别去,别碰,危险!”

      “这有什么难的,像爸爸/妈妈这样做。”

      这些看似关心的语言,其背后的潜台词,却在一步步地毁掉孩子的自信。

      过度热心,让孩子觉得“我不行”。

      好友琳最近找我聊了与婆婆共同育儿的一段“小插曲”。琳的婆婆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仅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细心,照顾孩子的时候,更是特别周全,琳常常向我夸赞婆婆的好。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却让琳觉得要和婆婆好好沟通一下了。

      原来,琳的女儿柔柔前几天学着自己系鞋带,刚系了几下,奶奶马上跑过去手脚麻利地帮着系好了。之后,柔柔看到茶几上有刚刚洗好的桃子,便伸出小手过去拿,想要放在嘴巴里面啃。奶奶见状忙拿过柔柔手中的桃子,说:“来,奶奶帮你削削”,然后迅速削皮并切成了小块。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琳发现很多次柔柔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奶奶抢先做好了,而柔柔则越来越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

      其实,过度地包办,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积极性。每一次成人的“替代性完成”,都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你需要我来帮助你。

      密不透风地保护,让孩子陷入无助。

      当人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时,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个著名发现,叫做“习得性无助”。当孩子的一次次尝试被制止后,他会逐渐认可自己是无法掌控环境和事物的,自己的行为总是会被阻止,从而失去再次尝试的欲望。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陷入长期的自我否定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否定自己。

      当孩子做一次尝试遇到困难时,身边的陪伴者常常会为了鼓励他,对他说这样的话:“宝宝,这个一点都不难,你再试试”,或者“这个很简单,你像我这样做就对了。”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很难,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努力,才能够习得。可怕的是,身边的大人却总能轻松驾驭在他们心中很难的事情。而如果此时,大人无法看到孩子内心的无助和焦虑,而是告诉他这一点都不难,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同时去否定自我的价值。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见证一个生命走向独立的过程。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够独挡风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一些父母会在孩子的错误和问题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语指责、羞辱孩子,试图通过“打击式教育”的方式激发孩子做得更好。比如对孩子说:“你真笨”、“怎么这都做不好”、“XXX都比你强”,等等。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反而会成为摧毁孩子自信心的“强力武器”。

      长期在父母的指责、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陷入极度的自卑之中,并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失去表现自我和挑战未知的勇气。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意味着保护他们对事物的主动性,增加孩子从容面对人生的动力。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想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我们可以这样做:

      1.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强调过“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孩子们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事物的,这些知识是经过自己验证才获得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

      其实,在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越来越多时,他们也在通过体验建立着自身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他人能够赋予的,只有孩子亲身获得,才最有激励意义。

      2.给孩子正确的鼓励

      鼓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的鼓励要更加深入而具体,让孩子感受到真诚,不要仅仅是停留在“你真棒”上。而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特质。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宝贝,我看到你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努力地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做的特别好。”——赞扬孩子的坚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宝贝,我看到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了小妹妹,你特别有爱心。”——赞扬孩子的品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