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用非常美的言语描绘了儿女对于父母的意义,以及父母角色的界限: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自身角色的界限认知并不清晰,行为操控、情感忽略和过度关注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模式。中国式父母大多乐于扮演一个“权威者”或“照顾者”的角色,“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你是我生的所以得管你!”类似的话语,几乎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父母口中听到过。在父母看来,这是对孩子的关爱和负责,是在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有时候我们以为遮挡了风雨,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被遮住了阳光,生活在阴影之下。本期为您推荐一篇文章——《你是“童年阴影”制造者吗?》,文中解读了什么样的爱会投下阴影。 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干预和关注,很多时候是源自于自身的焦虑,总怕自家孩子落后于人。而这个“落后”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些家长喜欢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有些家长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作参照。一旦发现孩子与众不同,就开始焦虑,开始想方设法把孩子“矫正”过来。事实上,《世上没有“标准的孩子”》,所以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育法则,但这个最基本的法则,不少家长却没有真正领悟。建议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平常心,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避免走进教育的误区。 有研究表明: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幸福感,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有社会严重适应问题或者人际问题的成年人,追溯他们的成长史,往往在童年时代没能和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成年之后,他们或者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联结,或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别人的愿望,或者无法学会拒绝和妥协,因而一直停留在不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中,这成为他们痛苦的来源。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交往和维系友情,会成为孩子终生幸福的基石。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而言,交往的对象主要就是班里的小伙伴。那么,孩子的同伴交往有什么特点?儿童同伴交往是怎么发展的?他们从同伴交往中能获得什么?家长要怎么促进孩子的同伴交往?本期推荐的《培养善于社交的孩子》,将为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