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297(2017)11-0011-11 一、城中村阅读环境改善成为流动儿童美好生活梦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以百万计的流动儿童随同父母进入城镇,追求美好的阅读环境有了希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于2012年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倡导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号召。由此可见,“全民阅读”问题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城中村流动儿童面临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阅读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在全民读书的路上,不能让流动儿童掉队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中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现象;伴随着民工潮的涌现,流动儿童庞大的队伍随之产生。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显然,他们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然而,调查发现:在国家重视阅读、全民阅读浪潮日益高涨的环境下,流动儿童的阅读现状和环境却不容乐观。流动儿童数量的日益增长,其教育和阅读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在城乡二元格局、户籍制度分割社会群体的大背景下,处于城市生活、发展夹缝中的流动儿童成了被“阅读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要比同龄城市户籍儿童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得不到相应的生存、生活保障,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个人潜力发展受阻,较封闭,缺少内心的安全,社会融合度低,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等。 本文的阅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流动儿童自身四大方面,并着重对阅读资源的合理配置、阅读氛围的营造和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考察。广州城中村分布比较密集且数量较多,本文仅选取广州七大较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城中村的流动儿童作为调研对象,进行阅读环境的实地调查分析和实证考察。其中一个城中村L村改建了当地书院,使其成为广州流动人口社区建立的第一所公益图书馆,在改善当地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儿童阅读环境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学资源与设备匮乏、社区阅读环境落后等原因,城中村流动儿童普遍面临阅读书籍不足、阅读素养低、基本阅读环境缺乏等严峻现实。本调研组通过对城中村流动儿童阅读环境现状与原因的客观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当代城市化发展,改进城中村流动儿童阅读环境提供了独特的、可值得全国城中村借鉴的“广州模式”。 二、流动儿童阅读环境研究评述 随着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关注流动儿童的学者也开始出现,一批专门探讨流动儿童教育及其阅读环境的文章陆续发表。有学者认为,社区公共图书馆在流动儿童阅读环境改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刘英梅,2013)。[1]但是,本研究内容侧重于阅读软环境(阅读指导和阅读服务),缺乏阅读活动的实际数据支撑和现有阅读现象的描述。我们认为,在当代信息化时代,学者还应该关注阅读硬环境(阅读空间和阅读设备问题),以及关注读者的阅读行为等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冀海燕,2015)[2],公共图书馆对流动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肩负着重要责任,图书馆应该定期采购丰富多样的少儿阅读读物,培养少儿图书馆馆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恰当的少儿阅读活动;联合家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王锰、郑建明2014)[3]。 有学者通过城乡儿童阅读环境的比较研究(邓小邵、张敏、刘灿,2013)[4]表明,城区与乡镇的儿童阅读环境存在差距(姚海燕,2011)[5]。留守儿童的社会阅读表现在三个单一:社会阅读环境(仅有书店)单一、图书资源单一(以纸质书为主)、学校和家庭提供的阅读指导单一。 关于特定农村区域儿童阅读环境的研究表明(崔素芹,2010)[6],在特定的贫困地区,儿童阅读物理环境十分缺乏,基本没有书店,学校阅读基础设施不完善,家长和教师指导阅读不到位,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相互协调,共同努力。经济落后地区,儿童阅读环境不容乐观。[7] 还有学者(杨金纳,2015)从社区教育角度阐明社区教育现状,发现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夏令营,建立学校图书室。但不足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现实效率低,对流动儿童阅读教育的支持不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组织对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社区内部的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缺失,建议能够降低公立学校准入门槛,改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8]陈婷婷从针对流动儿童安全预防和自救项目展开研究,指出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监护人应增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主动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学校—家庭—社区应加强合作,培育儿童危险识别能力,社会对流动儿童应投入更多的关注。[9] 由此可见,当下城中村流动儿童阅读环境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第一,研究内容的不足。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如果他们的阅读环境获得改善,那么他们的城市融入就前进了一大步。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流动儿童阅读外部物理环境,对流动儿童自身的研究较少,导致其研究内容不全面。其实,在物理环境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流动儿童社区阅读环境和学校阅读环境,但是流动儿童的家庭阅读环境不可或缺。第二,研究方法的不足。已有研究多利用文献法、观察法、概念分析法等,而田野调查法和对比研究法的文章较少,虽然也有学者运用访谈法,但访谈对象比较单一,所选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第三,研究视野的不足。现有的研究,没有将所研究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模式,还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中,而且大多研究只选择了某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学校,横向对比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