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姜金栋,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管理,浙江 杭州 311121;孙瑞琛(通讯作者),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健康、政治心理学,四川 成都 611130;陆明洁,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130

原文出处:
青年发展论坛

内容提要:

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当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显现出新的特点,需科学地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实践工作。为此,本研究随机选取337名大学生,通过问卷测查其政治认同状况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在可预见的短期发展前景方面(如就业、收入)占比较优势的大学生,其政治认同程度较高,如表现出理科高于文科,本科高于专科;生活压力较小、或是已成功度过压力阶段的大学生,其政治认同程度较高,如表现出大二、大三较低,大一、大四较高;政治认同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关显著,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其政治认同程度就越高;政治认同大部分子维度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特点。但需注意的是,身份认同、政党认同表现出不同于政治认同其他维度的特征,具有特殊指向意义。身份认同代表了历史的总的传承,而政党认同代表了未来的总的走向,是各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最终归因点,其积极和消极因素都被放大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促进学科融合,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将学生事务工作、心理辅导、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深刻认识身份认同和政党认同的特殊性,科学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297(2018)01-0066-10

      当今世界,政治认同问题颇为突出,许多国家都面临政治不稳定的挑战。对于我国来说,青年的政治教育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则是青年中最具活力、最能代表未来方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如何,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

      政治认同是共同体成员人格中与共同体有关的自我认同的叙事建构,是对共同体历史、主权、政体、使命的能动性反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认同状态,并会随个人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

      近些年来,如何提升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更为有效地进行政治教育,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研究多是从政治学等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在具体实践中如何从微观层面进行操作化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因此需要对政治认同相关研究予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探索。

      从国外来说,西方国家由于其近代以来的政治体制的原因,在政治认同的研究中普遍比较关注党派认同和族群政治冲突,以及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了理论思辨、质性研究、实验设计、现场调查、干预研究等多种方式。Langner[2]认为群体的实际社会地位会对政治观点有影响,另外相较于实际地位来说,个体感知到的自己的地位则更为重要,作者研究的结论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低阶层的集体认同与自由主义相关,高阶层的集体认同与保守主义相关(低阶层一般被操作化为女性、少数民族、宗教少数群体等)。Jackson[3]则提出适当的宣传会激发选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同,如克林顿在199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尤其突出其对家庭和儿童教育的关注,包括毒品泛滥等问题,赢得了以“足球妈妈”为代表的潜在的中间选民,并且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性别投票差异,达到11%;而在2000年选举中,戈尔的宣传策略并不成功,他抨击称小布什的减税政策只能让“最富有的1%”受益,但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势头强劲之时,民众对自己未来的经济预期惊人乐观,民调显示有19%的美国人认为他们就是那最富有的1%,另外有20%的人认为自己今后会跨入那一阶层,因此戈尔的宣传策略将大批选民推向了对方阵营。Malka和Lelkes[4]研究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自我认同为自由派还是保守派能够预示对未来发生的政治事件的立场,另外,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尚未有明确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的论调倾向,那么这个事件被媒体描述为是自由主义的还是保守主义的,则会影响调查对象对此事的态度,与自己相匹配的意识形态信息来源会导致自我实现效应,个体愿意去相信,就会将本来中立的事件塑造成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现实。Muldoon等[5]强调了人口年龄结构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指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政治剧变通常与年轻人的人口比例暴增有关,相对来说年轻人情绪更容易激动、更容易被人利用,卷入政治冲突和暴力事件,若同时叠加经济下行、民生凋敝等因素,则会极大地增加政局动荡的可能性,例如德国纳粹的兴起被认为是大量的年轻人和经济萧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阿拉伯世界中,政治不稳定也被认为与年轻人的高人口比例有关。Varvin和Phil[6]认为政治冲突中的极端主义和暴力心态都有一个预先存在的特征,即受害者身份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将自己居于受害者的地位,表现出过度敏感、偏执并且要进行报复;在政治层面,这种心态由于是在群体中相互强化,导致了攻击和暴力失控,另一方面又因抹去了个人行为的道德责任,从而难以调和。Bar-Tal[7]对2000年7月到2002年7月两年间的巴以冲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回顾,强调了主流舆论的重要性,认为主流舆论如果把对立群体的目的解读为威胁本群体的存在,就会导致只认为本群体是正义的,拒绝任何来自外部的批评,从而使得冲突不断升级。另外,Christou[8]、Dalsheim[9]、Hammack[10]等也指出了主流叙事(如历史教科书)对于政治认同的影响。

      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对政治认同的概念内涵进行理论探讨,或是对公民政治认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例如,学者李素华[11]将政治认同的资源归纳为意识形态的意识性资源、社会公正的制度性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功绩性资源。戴均[12]强调了价值认同的核心作用。张国平[13]认为政治认同的主体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是民族国家认同和民主制度认同。左玲[14]认为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民族本能上的认同,对国家情感上的认同以及对政党理智上的认同三个层面。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论述,观点互有重叠交叉,不再赘述。韩晓峰[15]、邱杰[16]、郑建君[17]等用实证方法进行了现状调查。另一些相关研究,如姜金栋[18]关于青少年组织认同量表的编制也对少先队组织认同的内涵和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对来说,国内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这些实证研究又在研究程序和方法的规范性方面各自存在一些局限,且国内已有的对青年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大多只描述了现状,缺乏根据数据结果对不同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比较研究和深入分析。从测量学的角度看,郑建君[17]编制的问卷信效度更为理想,但并未以青年大学生为目的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因政体不同、国情不同而只能参考,不能照搬其研究范式。

      因此,本研究采用郑建君编制的问卷,分别选取重点院校、一般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其政治认同的特点以及与各类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提出针对性的工作策略。

      二、研究程序及被试的选择

      2017年11月随机选取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发放问卷,发放过程综合采取了现场和网络方式,现场通过4所高等院校(1所重点本科,1所一般本科,1所专科,1所高职)的协助主试随机整群发放,网络通过协助主试采用邮件等形式随机整群发放。共回收有效数据337份,其中男性163人,女性174人;文科专业159人,理科专业178人;重点本科院校81人,一般本科院校90人,专科和高职院校156人;大一83人,大二91人,大三89人,大四74人;被试平均年龄20.24±1.75岁。

      采用郑建君[17]编制的《政治认同调查问卷》,共18道题目,分为6个维度,涵盖体制、政党、身份、文化、政策、发展等认同领域,每个维度3个题目,问卷为5点计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政治认同的性别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