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科学启蒙,你也可以

作 者:
许洋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父母必读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学启蒙,听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不过别担心,只要抓住科学思维的本质,普通父母一样可以带着宝贝开启科学活动之旅。

      宝宝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他常常像科学家一样去认识、观察、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面对感兴趣的事物,他有让人惊讶的专注力,有用不完的钻研劲儿,有问不完的“为什么”……

      可是,怎么启发他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去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父母总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我们围绕科学思维的本质总结了4招,相信聪明爱学习的你,一定能够跟宝宝一起感受到探索科学的乐趣。

      学 懂点儿量朴素理论

      提到科学启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费尽心思给宝宝讲某个科学概念,可是宝宝根本不买账!这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眼里有个“朴素”的世界

      其实,在你给宝宝讲科学概念的时候,宝宝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在认识这个世界时,宝宝不仅有“好奇”“求知欲”“探究”等积极的态度,也像科学家一样,会用自发概念去解释和预测身边的世界。这被心理学家称为“儿童朴素理论”。

      虽然宝宝的理论朴素、不规范,但这是他认识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比如,让3岁的宝宝判断斜坡上的球会不会停下来,大多数宝宝认为“球会停下来”。他们还会给出各种解释,比如,“撞到东西了”(受外物影响)、“没人继续推它了”(没有外力帮助)、“它累了,自己不想动了”(泛灵论)等等。这些都是宝宝的感性经验和朴素认知得出来的结论。

      了解他的“朴素”,帮他走向“科学”

      宝宝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就会固执按照自己的概念体系去解释。可是,有时候宝宝的概念体系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宝宝会认为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就是黑色的光,糖溶于水中后就消失了,等等。

      所以,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对待宝宝的感性经验与朴素认知,给予他表达和交流“理论”的机会,让他敢于解释、预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宝宝知道什么、知道多少,父母才能为他提供合适的“脚手架”——设计基于他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科学启蒙活动。

      聊 越聊,观察、探究越深入

      和宝宝聊天也是门技术活,如何聊能让宝宝的观察与探究更深入、更有料?

      一开始,聊点宝宝知道的

      比如,在认识冰块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跟宝宝聊聊跟冰块有关的东西——他熟悉的水。可以给宝宝提供不同温度的水,让宝宝观察冰块在水中的融化过程,比较冰块的融化速度。还可以问宝宝,这个冰块里面是什么?冰块和水是一样的东西吗?如果不是,有什么不同?冰块会在水中消失吗?如果冰块消失了,怎么把它找回来?……

      通过把不熟悉的冰块和熟悉的水联系起来提问,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宝宝是怎么认识冰块特点的,还可以让宝宝带着问题观察,带着思考操作,宝宝的注意力会更容易集中,更容易因为感受到发现新内容的乐趣而提升探究的兴趣。

      同主题重复玩,聊点不一样的

      小宝宝喜欢重复的实验活动,不过,带他玩相同的实验主题,每次聊的重点则可以根据相应观察点的变化而调整。比如,还是在观察冰块在水中的融化过程,这次可以重点聊聊不同温度下,冰块的融化速度,引导宝宝把温度对冰块作用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再下一次观察冰块本身特点时,通过与水、水蒸气、橡皮泥、积木等实物对比,引导宝宝用合适的词描述冰块在软硬度、流动性、温度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同主题多次探索,宝宝便能够渐渐形成自己对冰块特点的多维度认知。

      加点简单工具,聊得更有料

      工具的引入可以让宝宝更仔细地观察常见事物,并激发新的观察兴趣。比如,为了引导宝宝学会用五种感官来观察东西,可以准备放大镜、简易天平、软尺等工具,让宝宝感受到借助不同工具如何更深入、更细致地发现事物特点,比如重量、长度、纹理等。

      制造认知冲突,聊得更深入

      比如,给宝宝准备一盆水、一个小汤圆大小的橡皮泥和手掌大的轻塑料包装袋,问宝宝:“橡皮泥、包装袋和放在包装袋上的橡皮泥是会漂起来,还是沉下去?”然后带着宝宝观察。你会发现,宝宝看到橡皮泥沉下去、塑料包装漂起来时,他没有什么反应。这表明他认为这个现象符合他的经验和认知,他觉得很正常。

      但是,当看到放在塑料包装上的橡皮泥漂起来时,他会很惊讶。有的宝宝甚至会把包装袋摁到水中,让橡皮泥掉下去。这是因为宝宝发现看到的现象与自己已有的经验不一致。他的朴素理论会让他产生预测——橡皮泥放在塑料包装上也应该掉下去,而不是浮起来。

      心理学家将这种与宝宝已有理论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信息称为反例。反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冲突,能让宝宝产生困惑,从而促使宝宝去查证理论和证据。“宝宝把塑料包装摁倒水中,让橡皮泥掉下去”的行为说明他在回避反例,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朴素理论。

      此时,父母可以不断更换其他物体带着宝宝做同样的探索,引导宝宝认识到这种反例是普遍存在的。宝宝最终会面对诸多证据而修改自己的理论,明白“有的物体自己太重了会沉下去,但是放在有的物体上可以漂起来”。

      做 放手让宝宝主导实验

      在实验中,父母喜欢花很多时间解释背后的原理,其实宝宝并不需要你的解释。国为对于小宝宝来说,原理太抽象,根本听不懂。宝宝更喜欢自己操作,通过直观的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