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和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尚勇敏(1986- ),男,四川江油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E-mail:yong864@163.com。上海 200020;曾刚,通讯作者(1961- ),男,湖北武汉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E-mail:gzeng@re.ecnu.edu.cn。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受经济发展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进行调整与转换。基于“技术—组织—区域”三位一体理论,分析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和机制,并运用Malmquist指数,研究科技创新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①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依赖于技术、组织、区域的共同演化。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具有积极作用,表现为推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结构转型两方面,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向创新驱动型转变。③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地方的环境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新策略与转型路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其科技创新重点也不同。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依靠技术引进、加强创新合作等外生力量是其最优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重视知识创新与积累,寻求原创性技术创新,增强内生创新能力。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2 期

字号:

      科技创新不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成功转型升级,其作用机制与效果受技术、组织、区域共同演化的影响,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

      1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非静态存在,而是不断发生转型并呈现出新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目标,如深圳脱胎于珠江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深圳模式,内生型和集体经济主导的苏州模式在外向型经济驱动下形成新苏州模式。区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影响因素多样。国内外学者从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增长、政府行为与制度环境变迁、产业集群与价值链升级等地方性因素[1,2]以及经济全球化、全球创新网络、区域关系、政策环境快速变化等外部变量[3]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技术引进、建立区域创新体系[4]、进行知识创造[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等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做法并非对所有区域的发展都有效,仍然有部分重视科技创新的地区陷入了“引进技术—技术落后—引进技术”的发展路径锁定。例如,拉美国家大力引进技术,但东道国并未最终掌握国外关键技术,而形成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经济增长缓慢[7]。可见,科技创新并不总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好的方向转型,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影响的复杂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以技术引进、模仿、集成为主的外源性创新和以本地力量、独立研发为主的内生性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国内外学界重新审视。一些学者强调全球资源对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认为要避免长期的区域锁定,吸收外部创新资源是最关键的[8];因为在开放经济中,落后国家模仿成本远低于自主研发成本[9]。然而,强调外部知识、外部联系的观点并非得到所有地理学家的认可,另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只有少数地区能够成为知识枢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边缘地区[10];全球创新网络只是区域创新系统的补充,发展内生的区域创新系统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11],并应该将理论和政策重点集中在动员区域内部资源和培育内生创新能力上[12]。任何经济活动都产生于一定的区域并受地理规律的制约,如果忽视了区域的地方性因素,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就会跑偏[13],创新资源需要与本地资源禀赋特点相适应,并嵌入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制度框架等,才能提高创新效率[14]。因此,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应该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结构、发展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15],这也是在讨论全球生产网络与新区域主义的争辩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基于以上事实,拟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就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讨:①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其导致区域陷入锁定或推动区域成功转型的作用机制是什么?②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各异的区域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2 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理论概述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学术界总体上有两种研究视角,一是模式即结构,倾向于分析模式所呈现的状态;二是模式即路径,强调模式形成的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更为普遍的思路[16]。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分析方法强调,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一定区域依托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形成的具有特色和示范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即特定地域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的转型,也可理解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表现为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改善等方面[17]。

      经济地理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在不断演化中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18],但也能实现路径创造,使部分陷入发展模式锁定的区域实现重生,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转型中形成升级、锁定、衰落、再生的多样化演化过程[19]。在转型过程中,创新主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遵循着“刺激—反应”模式,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效果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使科技创新系统进入新的层次,为区域经济发展开启一条新的路径,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20]。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将进入新的演化阶段,并表现为锁定、再生等多样化的演化过程。对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衡量,学术界主要立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两个视角。其中,发展水平主要考虑科技创新推动经济总量增长、效率提高[21]与产业能级提升等;经济结构体现在经济增长动力由生产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型转变[22]。这也是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的出发点。

      2.2 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作用方式

      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根本性作用受到广泛认同,大量学者对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从推动方式看,技术进步通过生产要素高级化促进要素创新,并通过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形态与功能,使技术创新高度融入经济活动生产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3]。经济发展对资源、劳动力的依赖开始减弱,并使这些要素隐退成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22]。从推动效果看,科技创新促进劳动质量提高和资本扩张,改善要素结构和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生产要素边际产出水平,从而降低传统要素的相对投入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23];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引发产业结构变动,推动新兴产业部门出现和加速对传统产业改造。这也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