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在社会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不断重构,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单位制度的解体,人口、居住、产业等要素的郊区化,城市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变得日益复杂[1-2]。对于居民而言,居住选择的自由度增大,移动性和出行需求不断提高,个人偏好和主观能动性在居民活动行为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日常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3]。同时,城市空间的研究视角逐渐从实体空间转向社会空间、行为空间等非物质实体空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4]。学者们针对居民活动的整日时空模式以及迁居、通勤、购物、休闲等活动及其相关出行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试图通过居民的时空间行为来理解城市空间。然而,已有研究多基于截面数据或不多于两天的日志数据,关注活动与出行能够被观察到的显性特征(如活动的时间、空间位置,出行的时间、交通方式、同伴等特征)及相关决策,对于居民行为的复杂性和潜在特征的关注有所不足。 面临城市社会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城市研究有必要深入关注性别差异和女性。性别差异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受到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也是西方城市研究的热点议题。由于制度、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中国城市居民在就业与日常生活方面的性别差异与西方城市非常不同,表现为女性就业率和全职就业的比例远高于全球大多数国家,而在家庭分工中男性也承担了相对较多的家务活动[5-7]。由于性别差异相对不显著,中国城市研究中对于性别和女性的关注远不如西方。然而,1978年以后,随着单位制度的逐步解体和妇女权益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女性逐渐被挤至社会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弱势面上,城市居民的性别差异逐渐凸显[8-10]。尤其近年来,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压力与制约有所增加,就业率也不断下降,关注城市居民的性别差异以及女性这一重要的亚群体单元,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于时空制约与时空弹性的概念和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性别比较的视角出发,对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弹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活动日志相结合的居民一周活动与出行数据,利用其中由被调查者汇报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程度作为对活动时空弹性的测度。在对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时空弹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的基础上,利用次序Logit模型,分析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属性、活动属性对于活动时空弹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性别差异性。通过理解居民活动的时空弹性来理解时空间行为的复杂性,进而透视中国城市空间及其重构。 2 活动时空弹性的内涵与已有研究 2.1 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从时空制约到时空弹性 时空制约和时空弹性的概念起源于时间地理学,哈格斯特朗认为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和移动受到很多制约,并将这些制约分为能力制约、组合制约、权威制约三类[11-12]。他构建了时空间统一的观念,在三维的时空间坐标系中,分别用时空路径和时空棱柱表达人的实际轨迹和可达范围。而在表达时空棱柱时,他将活动分为是否受到一定时间表限制和是否必须发生在固定的场所,即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否改变,形成了最早的活动的固定性和弹性的概念。这一时期活动的时空固定性和弹性是一对具有“二元性”的概念,即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是固定的就是弹性的,而这种固定性和弹性是人所受到的时空制约的结果,通常用固定性的活动以及在某些活动固定的条件下人所能到达的时空范围来反应人受到的制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通过将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GIS结合,实现了个体时空可达性的测度并进行了分析,还将其应用于交通和规划领域,使时间地理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于活动的时空固定性/弹性的关注[13-16]。然而,在时空可达性分析的研究框架中,学者们倾向于关注固定性的活动,而把弹性的活动作为两个固定性活动中人可以自由选择和移动的部分。 继哈格斯特朗提出活动的固定/弹性二元属性之后,学者们发现一些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固定性要强于另外一些活动,他们在批判哈格斯特朗对于人类行为的表达过于机械化的同时,展开了对活动固定性和弹性程度的研究[17-18]。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革,以及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受到的时空制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类的行为日趋复杂化与弹性化[19]。因此,尽管活动的固定性和弹性仍然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但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框架下,应该关注活动的不同侧面。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研究中对于智慧城市、个体生活质量等议题的关注,应该加强对于活动时空弹性的分析与探讨。 2.2 时空弹性的研究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活动的时空弹性反映了人们受到的时空制约以及拥有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移动能力与时空可达性;同时,时空弹性也反映了个体的生活质量,社会福利的目标在于减少人们所面临的时空间制约以增加人的时空弹性,而不同人群时空可达性和时空弹性的差异则可以用来揭示社会公平等问题[11,15,20]。对于交通研究及交通规划,活动的时空固定性/弹性是交通模拟中的重要参数,而已有研究多通过活动类型或出行目的来判断活动是固定的或弹性的[21-23];近年来,交通研究具有从基于汇总方法的研究,到基于非汇总的方法对于交通行为固定性的研究,再到基于非汇总的方法对于交通行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趋势,对于活动的关注也更加侧重对弹性和不确定性的正面研究[24]。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活动时空弹性的研究能够为弹性通勤,远程办公等城市策略的完善提供依据,缓解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促使城市运行更加智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