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俄罗斯史学的研究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历史学博士,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化,使得历史学家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强,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观、世界体系论、制度主义、协同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现代俄罗斯史学领域的方法论特点可概括为:模式、理论、概念和方法。模式指的是历史学家的科研工作有着严格规划和固定规则,一般流程是对研究目标进行综合—分离—再综合。理论指的是历史学家运用一些理念和思想对研究客体进行解释或预测。概念指的是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看法,对历史现象有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思想。方法则指的是历史学家在对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过程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范式”。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61(512)=5;K901(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7)12-0073-24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

      苏联社会科学领域被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和列宁(1870-1924)的理论垄断了长达70年之久,其影响无处不在:即使没有任何行政命令,苏联史学的研究论断还是完全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只是偶尔会夹杂着其他的理论论断。即使是在现代俄罗斯史学领域,马列主义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苏联大学历史系使用的教材中所讲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有条理、清晰,是适合苏联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1956年,由Л.B.切列普宁主编的历史系教科书《苏联史》的前言部分写道,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是历史进程的基础,它促进了生产力(劳动工具、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和生产关系(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统一。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基础),并决定着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非常明确,马列主义史学中尤其注重生产方式在上层建筑中的作用,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阶级斗争促成了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是为了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人类历史进程可以分成5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划分依据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决定着人的政治和精神生活。每一种社会形态都遵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固有特征,苏联历史的发展就是所有社会形态的一个展现。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几个必经阶段:诞生、形成、全盛、衰落,当旧的社会形态衰落之时,新的社会形态就会应运而生。因此,研究新旧社会形态之间的斗争、进步与落后,就成为历史学家们的重要任务。社会历史整体上是社会形态更替、不断进步的过程,研究俄国的社会历史形态变化同研究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变化一样,必须探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性。只要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增长,那么社会形态就是进步的、发展的。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形态必将走向死亡①。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成为了编写教科书的准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真正符合了马克思本人思想创作的初衷。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升级的成果,成为我未来出版著作的指导思想,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在人的社会生产中,会有明确的、必要的、不受意志影响的依附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法律、政治上层建筑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当生产力发展到足够高度后,就会同现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或者说当前的制度与社会所有制关系发生了矛盾,这时候生产关系就会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革命就会接踵而至。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大的改变。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社会生产力还有发展空间之前是不会灭亡的,在旧社会形态中物质生产条件发育成熟之前,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是不会出现的。

      现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苏联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作了复杂、准确而又不同的分析论述。马克思本人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编辑的信中写道:我的理论不是万能的,而尼·康·米海洛夫斯基不断地将我在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所写的历史概述看成社会所有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他们非要认为我所写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向他道歉,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太抬举我了,而且也是对我的一种侮辱②。现在比较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马克思和列宁共同奠定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成为苏联史学的准则③。除此之外,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完全赞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下形成的所有体系都是客观的、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个社会形态的所有社会有机体都有自己的生产关系系统,也都必然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现代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发展也都遵循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但是彼此之间又各不相同④。

      俄国历史书的编写一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比如,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俄国历史特点是:一方面强调封建制度的压迫,尖锐的阶级矛盾,农奴制的形成,激烈的起义运动;另一方面强调在封建制度内部资本主义正应运而生,俄国统一大市场开始形成,工场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俄国历史的特点是:封建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危机⑤;俄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消灭封建农奴制的声音,俄国农民开始与农奴制斗争。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自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客观上加速了这种斗争的到来。19世纪50年代末,俄国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客观上促进了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国社会出现了革命的趋势。上述社会状况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不幸,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也无法忍受了。动乱使得地主农民破产,无地农民增多,农民的现状越来越差,农奴和雇佣工人的生活现状越来越差。俄国人民群众遭受着双重压迫:封建农奴制和资本家的剥削。1859-1861年间民族运动高涨,俄国社会的革命火种开始萌芽,但最终未形成真正的革命,糟糕的国内形势迫使沙皇政府做出了解放农奴的决定,因此1861年改革是社会革命斗争的产物⑥。

      俄国社会的上述各种事件在未来又几经出现,因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而且很多农奴制残余被保留了下来。因为改革不彻底,革命危机一次次降临俄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生产关系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力需求。1879-1880年俄国出现了第二次比较严重的革命形势,1904-1905年出现了第三次,1917年出现了第四次。专制制度已经成了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和新生产关系前进的绊脚石⑦,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剥削着农民和工人阶级。沙皇政府政治上无视法律制度,对任何反抗政府的行为坚决镇压,对任何反抗政府的人坚决迫害。沙皇专制就是一种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要防止俄国人民受到外来势力和思想的影响与蛊惑。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半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这样的口号直到20世纪初才第一次被提出来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