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二战以后非洲华人宗教意识的变迁与融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安山,男,多伦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论文运用非洲华人报刊以及当地资料,分析了华人皈依天主教、基督教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华人教会的设立、华人神父的努力、克里奥家庭、实用主义和种族歧视是华人皈依的主要原因。非洲华人的多种宗教信仰同时并存。这些信仰不仅没有产生冲突,反而互相渗透。非洲华人一方面逐渐皈依基督教、天主教,另一方面仍然保留着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习俗,同时华人的传统宗教——佛教在非洲的传播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华人在宗教信仰和典礼礼式上互相融合,表现出很强的杂糅性,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观相通甚至等同是华人信仰的一个特点。华人中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两者互相融合的情况有各种表现,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可以等同的现象十分明显。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修回日期]2017-07-24

      [中图分类号]B91;D63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17)03-0055-12

      近年来,随着非洲华侨华人的不断增长,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甚至掺杂了政治话语的因素。[1]研究的重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南非华工的相关议题和非洲华侨华人的现实问题。有关南非华工的议题主要涉及不同省份招募的劳工、[2]华侨华工与印度侨民侨工的比较、[3]以及相关的政策及其影响。[4]个别论及非洲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5]有关非洲华侨华人现实的研究主要涉及其生存与适应。如何处理内部关系和外部族群关系,如何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融入当地社会,这些都是新移民面对的问题。[6]此外,李新烽对非洲华侨华人人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李鹏涛和翟珣梳理了赞比亚华侨的困境。[7]石沧金分析了毛里求斯华人发展面临的问题;徐薇实地调研了博茨瓦纳华侨华人的困境与挑战;沈晓雷通过在津巴布韦调研分析了当地新移民的处境。[8]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也有进展,贾汉等人的合著探讨了华人在非洲的作用,弗伦奇的著作将非洲华人与中国在非洲的扩张联系起来。[9]

      目前,对非洲华人宗教信仰的研究极少。国内的研究除了个别著作和论文稍有提及外,基本没有研究。①留尼汪的黄素珍出版了关于关帝的著作,其中涉及非洲部分。[10]国际学术界的著述对这一内容偶而提及,但少有专门研究。[11]本文使用非洲当地报刊和相关资料,分析了非洲华人的精神生活及皈依宗教的原因。笔者认为,华人皈依天主教/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有教会的设立、华人神父的努力、克里奥尔家庭、实用主义的需求以及歧视政策等。非洲华人中也有其他信仰者,各种不同信仰存在着融合的现象。

      一、天主教/基督教的皈依及其原由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皈依天主教/基督教成为非洲华人社区的一种趋势。虽然华人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在人生的各种主要关头仍以中国传统宗教为主要祭祀方式,但相当多的华人,特别是华裔,逐渐皈依了天主教。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在毛里求斯和留尼汪盛行的主要原因与原有的殖民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留尼汪在1946年成为法国海外省,法国的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毛里求斯从1715年到1810年是法国殖民地,拿破仑战败后将该岛割让给英国人。英国在接手时承诺,保护岛上法国人的既得利益和文化传统,天主教可以自由传教。该政策使毛里求斯深受法国宗教文化影响。两个地方的华人主要信奉天主教。

      (一)华人天主教/基督教徒人数的增长

      1.毛里求斯

      华人接受基督教是逐步的,并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20世纪50年代是华人皈依天主教最多的时期。1954年起,毛里求斯各地不时有20~30多人的群体受洗。[12]1956年,华人基督徒发起组织华人圣公会,该会于4月15日成立,并选出了毛里求斯华人圣公会第一届董事暨新任职员,由古崇鑫任会长,吴相光、吴伯良任副会长。此外,华人圣公会还设有中文秘书、西文秘书、总务、司库、交际、稽查等职位。[1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毛里求斯的华人数量增加了一倍,天主教徒则增加了三倍。

      

      表1可见,1944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华人信奉天主教,而到1952年,17,850位华人中已有7,974人皈依了天主教,达到总数的44%;到1956年,信奉天主教的华人已占华人总数的58%;从1956年到1960年,华人人数增加了约3000人,华人天主教徒也增加了约1300人,占华人总数的56%。[14]这一皈依潮流在其他非洲国家几乎同一时期出现。

      2.留尼汪与马达加斯加

      在留尼汪,80%的华人信奉天主教,本地的华裔一般出生后就接受洗礼。虽然早在19世纪就有华人皈依天主教,[15]但大规模皈依则归功于1951年抵达的法国神父桑怀仁。他曾在重庆传教,新中国成立后,在香港探知留尼汪有很多华侨,便向罗马教宗申请到留尼汪传教。他到达后,得知此地华侨不懂国语,便与中华商会商量办中法学校。他通过与学生的关系传教,效果甚佳。[16]马达加斯加的情况相类似。1953年,一些被中国政府驱逐的法国传教士在塔马塔夫建立华语学校——“华人天主教中心”。1968年,该校的500个学生中大部分是中马混血儿。一位广东籍天主教神父得到巴黎国外布道团资助,“在转变这些华人学生和混血儿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方面成就卓著”,他们创办了《华人天主教之音》。天主教在青年中发展很快。相关调研发现,当时,24个华人中30岁以上的有2人信天主教,30岁以下的华人多信奉天主教。[17]

      3.南非及其他国家

      南非华人教会较早的有约堡中华浸礼教会(The Chinese Baptist Church of Johannesburg,1952)②、约堡中华天主教公会(The Catholic Chinese Association of Johannesburg,1961)、约堡中华上帝大会(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od,Johannesburg,1976)、约翰内斯堡中华基督教团契(The Chinese Christian Fellowship of Johannesburg,1973)和伊丽莎白港中华天主教公会(The Port Elizabeth Catholic Chinese Association,1976)。③1976-1977年的研究表明,被采访的南非华人中,60.9%称自己信教。其中,29.4%的男性和31.5%的女性信仰英国国教,23.5%的男性和25.9%的女性信仰罗马天主教,4.1%的男性和2.5%的女性属于浸礼会。少数受访者信奉儒教或佛教,或是属于使徒信心会教会(Apostolic Faith Mission Church)。另一项1970年的研究表明,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华人人数要多得多(见表2)。[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