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7)06-0033-11 1537年3月9日,以孔塔里尼(Gasparo Contarini)为首的九位神职人员将共同起草的一份改革计划联名呈递给教宗保罗三世,掀开了罗马教廷改革的帷幕。此改革计划史称《教会改革建议书》(Consilium de emendanda ecclesia;以下简称《建议书》)。①《建议书》乃是16世纪天主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自20世纪后半期天主教改革运动研究渐成显学以来,尤为学者所重视。大体而言,对《建议书》的评价不外乎三种取径。第一种以德国史家耶丁(Hubert Jedin)、美国学者贝利托(Christopher M.Bellitto)等人的看法为代表。②他们高度评价《建议书》的改革理念,认为其不仅接续了此前众多的改革呼召,而且为此后特兰托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1545-1563)的全面改革蓝图奠定了思想基础。③第二种以美国学者格里森(Elisabeth G.Gleason)的看法为代表。她认为《建议书》提出的改革思维并不新颖,而且其后来也只成为一纸具文,并无实效,学界对其评价过高了。④第三种来自于美国史家胡登(William V.Hudon)。他与上述几位学者的旨趣略有不同,一方面承认《建议书》胎死腹中,并未转化为改革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则高度认可其价值。⑤不过,他主要是从多元改革的角度来正面评价《建议书》的。易言之,他希望学术界通过《建议书》来认识到,特兰托大公会议之前的改革思路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百家争鸣”。 这些学者的看法很有价值,但都受制于同一个思路:受“目的论”影响,论史的时候没有“忘记未来”,假定特兰托大公会议一定会召开,认为以特兰托改革教令为依托的天主教改革蓝图(即“特兰托改革”)一定会出现,而且“特兰托时代”一定会开启,并成为天主教改革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进而,用所谓的“后特兰托时代”(16世纪60年代至17世纪末)来审视“前特兰托时代”(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在此预设观点的制约下,《建议书》或是被仅仅视为特兰托改革蓝图的思想来源而被高度认可;或是在与特兰托改革蓝图的对比下,因其内容不够全面且没能付诸实践,而被认为价值有限。即便胡登强调《建议书》体现了“前特兰托时代”的改革多元性,但他仍然以特兰托改革为必然节点,本质上仍认定改革的众多“溪流”一定会通过特兰托汇聚成改革的统一“洪流”。 在这样的思路下,由于1563年闭幕的特兰托大公会议被认定开启了“特兰托时代”,成为天主教改革运动以及近代天主教历史的转折点或分水岭,因此“特兰托时代”也就在逻辑上被认定为天主教会心态转变的起点,亦即教会加紧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训,逐渐不再容忍以往多元取径的信仰生态。《建议书》因是“前特兰托时代”的产物,由此便失去了其真正的历史意义。 本文拟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旧文,提出不同于上述学者的看法。本文认为,天主教改革运动的转捩点应前推至1537年制定的《建议书》,此文献已经或显或隐地体现出天主教会官方的思维理念与心态变化。⑥本文认为,我们可从中察觉天主教会面临的双重危机。第一重危机是显性的,即天主教会的体制危机,《建议书》清晰地将其揭示出来。第二重危机是隐性的,即教会官方在提出应对体制危机之手段的过程中自身所蕴含的观念危机,《建议书》的作者并未察觉到。基于此,与其说《建议书》为所谓必然出现的特兰托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而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性文献的话,毋宁说后来出现的特兰托改革只不过是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建议书》的理念与心态。进而言之,特兰托改革并不是天主教改革运动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是一场延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特兰托大公会议视作16世纪天主教改革运动以及天主教史之“断裂”的做法,恐应加以修正,需要重新思考16世纪天主教改革运动的连续性。 一、《建议书》提出的背景 1534年9月25日,教宗克莱门特七世下世,枢机团在没有任何贿选的情况下,仅用两天时间就达成一致看法,选举法尔内塞(Alessandro Farnese)担任新教宗,即保罗三世。⑦枢机团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选出新教宗而少有争斗,乃颇为罕见之事,毕竟此前枢机会议是花了50天才最终推出教宗克莱门特七世的。这说明罗马教廷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如果审视保罗三世上任伊始天主教会所面临的局面,便不难理解为何教会官方的心态会转变。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势力发展迅猛,由路德宗诸侯组成的施马尔卡尔登联盟(the Schmalkaldic League)益发强大,与天主教力量形成对抗之势,以宗教为旗号的内战已箭在弦上。意大利地区的异议人士甚为活跃,多种思想碰撞激荡,并在出版印刷技术的辅助下,经由商业要道由北向南广泛传布。克莱门特七世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胁下,拒绝废除英王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之间的婚姻。英格兰宗教改革顺势开启,王权至尊强力挑战教宗至尊。当时的法兰西王国尤为强大,而且对于罗马教廷来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对外政策经常变换,难以预测。在意大利的东部边界,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已形成势不可挡之势,常常随意肆虐意大利南部的城镇。⑧在这样的情况下,保罗三世必须想办法与各强权周旋,以维护教宗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