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灾害的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投送问题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建亮,侯汉平,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杨建亮,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急物流、综合物流。 侯汉平,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方向:应急物流、综合物流。

原文出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自然灾害的突发、多发、频发、易发,对应急救援在科学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结合学者的研究经验,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提出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投送的内涵。针对应急“最后一公里”快速投送过程中面临的救援资源稀缺、应急环境风险高、指挥调度困难等问题,应建立包含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分析、大众应急物资虚拟存储体系、多种运输方式立体化组合投送和末端快速投送指挥调度平台的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投送系统。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一、引言

       近2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和造成的损失都明显大于过去。例如,20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严重性,使得灾害发生后,时间就成了救援的宝贵资源,必须实施快速精准救援,这样外部救援时间越快,“黑箱”和“灰箱”时间越短,灾区人员存活率越高。否则,每迟一分钟都将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按照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应急救援物流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物资投送问题,以便将所需物资及时送达灾民手中[1],这关系到整个救援行动最后的成败。“最后一公里”大众应急物资投送恰恰是当前救灾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难题。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投送问题进行研究,求得应急救援在不依赖于后方应急物资供给情况下,充分利用末端资源,实现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救援,真正解决应急“最后一公里”物资投送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最后一公里”问题

       国外有学者把从灾害发生之时到灾区得到外界救援的这段时间,称之为救援真空,如同一个“黑箱”;把从几个小时到几天灾情信息逐步明朗化过程称为“灰箱”。显然,“黑箱”和“灰箱”时间的长短,对于提高灾区人员存活率至关重要。由于后方救援力量远离灾区点,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快速到达受灾区域,因而各国政府现在更加重视救灾前线或现场快速投送力量部署。有国内外学者将靠近灾区前线物资配送称为“最后一公里”配送,如Knott[2]最早建立了救援食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整数规划模型。Haghani and Oh[3]研究了基于时空网络的最后一公里运输多商品、多模式网络流模型。Balcik B,Beamon B.M.and Smilowitz[4]研究了在人道主义救助物流系统中,接近灾害区域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路径及配送方式问题。中国的薛坤、冯春[5]研究了人道救援物流最后一公里运输多目标问题;詹沙磊、刘南[6]基于灾情信息变化情况下,建立多出救点、多物资以及多车型的最后一公里应急物资配送方案。

       (二)快速投送的内涵和时间价值

       “快速投送”(Fast Delivery)是最先在军事领域中使用的概念,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将作战所需的人员、装备和物资,送至作战区域,以满足战争需求,保证联合作战行动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展开,是对建制部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各类投送活动的统称。

       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时间分布的大量研究表明,尽管最终灾害伤亡人数差别很大,但都表现为随时间从零到最终趋近饱和状态的曲线。因此,国内外应急救灾都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向灾区投送物资,快速实施有效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的生命财产损失[7]。比如,有些学者关于震后疾病谱的数据,说明快速投送能够尽可能保障灾民现场外伤的及时救治,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挽救人的生命。

       (三)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

       D.C.怀巴克(D.C.Whybark)[8]首先提出“社会库存”。姜在君[9]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真正做到藏储于民。卢少平等[10]提出突破原有的国家储备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家庭、个人等社会力量,建立社会化储备,建立储备国家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储备模式,解决国家储备单一和储备不足的问题。家庭不仅是承灾体,也是突发事件的第一应对者,大家都需要自己做好应急储备,便于灾害发生后展开自救。Brenda等[11]重点研究家庭应当如何做好相应储备的问题。

       日本不仅建立了大量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几乎每家住户在家中都有供家人使用的应急物资。德国建立了约6万人的消防、医疗和技术救援队。我国应急物资主要有三种来源: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储备库、临时现场采购筹措和社会捐赠。我国当前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还存在应急产品种类单一、分布不均衡和储备数量不足等问题[12]。因此,除了政府储备,还必须考虑企业、家庭、个人等大众应急物资储备[13-15],大众应急物资储备是对政府应急资源储备的必要补充,虽然数量较小,但在灾害发生不确定性条件下,对于灾区现场生命拯救以及灾情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要迅速将后方的国家储备与救灾前方的大众应急物资储备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急物资种类和数量不足的问题。目前,虚拟仓库、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众应急物资调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在救灾“最后一公里”面临应急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不依赖后方支援的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投送将是今后解决快速救援和应急物流效率的关键问题。

       三、大众应急物资快速投送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大众应急物资

       大众是指企业、电商、家庭、个人、志愿者等社会救援群体。大众应急是指企业、电商、家庭、个人、志愿者等社会救援力量,采取行动应对紧急事件或者突发事件,以减轻这些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大众应急物资是指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及灾区周边企业、电商、家庭、个人、志愿者等不同存储主体可以提供的救援物资。与一般的救援物资相比,大众应急物资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