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17)-04-0074-10 学者论王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在春秋历学的研究上成就非凡,深为折服。①又或论王韬在中国传统学术的链条上,只不过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无建树。②这两种立论都是片面的。本文置王韬于晚清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之下,追溯王韬春秋历学“中西融合”的学术背景。王韬的历学成就不仅仅因为他有先进的西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不放弃中国传统历学,中西兼采,融会贯通,以先进的西学知识完善中国传统的历算学,在春秋历学领域走在了同时代中西学者的前面。 据《弢园著述总目》,王韬随理雅各旅居英国翻译《中国经典》(1867-1870),完成了四种春秋左传学著作:《春秋左氏传集释》《春秋朔闰至日考》《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至表》。《春秋左氏传集释》手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他三种著作被编入《春秋历学三种》,由王韬1889年自己出资交美华书馆刊行,1959年中华书局据以整理出版,名称稍有改动,如“至日”变为“日至”,“朔至”变为“朔闰”。王韬另著有《春秋日食图说》《春秋日食中西对勘表》等,③但均未刊行。 王韬的春秋历学除《春秋历学三种》之外,另可见于《春秋左氏传集释》等书。前者为学界所乐为征引,而后者却很少被利用。④学界对春秋历学的研究甚少,利用中外文资料研究王韬与西方学者交往的论文更少。⑤本文通过考证王韬与他人在春秋历学方面的学术交往,力图揭示王韬春秋历学的学术背景,并结合信件、日记、游记等资料,深入研究王韬春秋历学著作,以论证王韬的春秋历学超出同时代东西方学者。 若不知传统经学中春秋历学发展到何种程度,便不能确知王韬所做的成就。在王韬之前,春秋历学是一笔糊涂帐,不仅春秋历日推算得参差不齐,微言大义众说纷纭,甚至大有否定《春秋》经传时日记载的趋势。《春秋》历学包括春秋年代学、春秋历法及其微言大义,春秋年代学隶属于天文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而春秋历法及其微言大义则是中国经学的一部分。春秋年代学的核心议题是春秋长历,即将《春秋》和《左传》中700多个月名与394个干支系之于太阳历,需要解决的是日食、朔日、冬至日、闰月等问题。《春秋》和《左传》的时日记载往往不一致,这里面就有经传记载是否可信以及可信程度的问题,所择取的材料不一样,所推历日便参差不齐。 不仅春秋长历(年代学)不能确定,春秋历法及其微言大义也不能确定。改朝换代,必颁历法,历法的颁布象征着权力与秩序,在源头上,历法便与微言大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春秋时期各国的历法不为人所知,劈头一句“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便是个千古疑难,不能让人确知鲁国究竟使用何种历法,正月何时开始。这使得春秋年代学不可避免陷入“春秋历法”“春王正月”“三正说”等问题的讨论,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除了研究春秋长历(年代学),别无他法。⑥ 西方学者擅长天文年代学,能够精确掌握几千年前日食的准确时间,科学地推算春秋长历,但是却不通春秋历法。十六世纪以来,西学东浙,中国学者亦开始采用西法研究中国古代历日,春秋年代学渐与西方历学接轨;而春秋历法,鲜有人能勾勒出它的模样。春秋历法的难点在于《春秋》《左传》历日参差,令后人无所适从。自从孔子以来,对春秋历法的理解便不甚了了。孔子虽然精通儒家经典,但未必知道春秋历法;《左传》作者生逢战国时代,往往以战国时统一、整齐的历法概念推测春秋历法;杜预终不能明白左氏之失,遇有经传不符,便直言“经误”。为解决《春秋》经传历日不合的问题,中国传统经学中出现了“三正交替”说。⑦“三正交替”实质是说春秋时期三种历法并存,故导致历日混乱。 宋代学者即有《春秋》经用周正的认识,清代学者开始有《春秋》时周王室未颁布统一历法、诸侯各国各司其历的观点,王韬系统地梳理了这些观点,认为《春秋》用周正,《左传》中搜辑的各国史料则根据国别,各用其历,如晋用夏正,鲁用鲁历,卫用卫历,各不相同。《左传》中晋国史事往往比《春秋》经的记载晚两个月,此即“晋用夏正”的明证,若经传记载一致,则是因为传据经改。⑧ 春秋历法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各国各司其历,还在于各种历法的混合使用。《春秋》一经记事不完全用周正,据中国传统历算学与西方历学知识,均可推知《春秋》隐公元年并非起于夏正十一月,而是起于夏正十二月,即不用周正,而用殷正;据王韬考证,《春秋》僖公以前,多用殷正,但有8年采用周正;僖公以后,主要用周正,但仍有11年用殷正,而且因为史官失闰(当置闰月而不置闰月),竟致有24年正月为建亥(以冬至所在月前一月为正月,即以夏正十月为正月),远离正常历法⑨。如此错综复杂的历日,往往让西方学者对“周正说”“三正说”失去信心,在研究春秋历日时,不甚措意,或者径直否定而已。⑩西方学者按照格里高利历日推测出日食的准确时日,并比照《春秋》《左传》394个干支,发现春秋时期的历法颇为混乱,“三正说”亦不能释其疑窦,所以不接受春秋已有历法的观点,遑论三正更替说了。 春秋历法关涉春秋时期统治者颁发的实际历法,因其不甚明了,也因其必然存在失误,西方学者往往不能深辨其致误之由,所以竟致舍弃,甚至否定春秋时期有历法。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时代的人直观地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所得历法不免粗疏,自战国中叶起,随着土圭观测方法的使用,中国始有整齐历法,故汉代历学里所谓十九年置七闰等较为精确的历算知识并不为春秋时人所掌握。夏商周三代诚然没有整齐历法出现的可能,但是决不意味着没有历法。《尚书》《诗经》《左传》等古籍都能证明中国殷商时代已有历法颁行即便再粗疏的历法,也是历法,通过对上述古籍的研究,或可揭示春秋历法的本来面目,亦有益于学术。王韬未尝不曾慨叹春秋时历法错乱如此(如“推校两年中前后经文,闵二年当有闰五月,僖元年当有闰十一月”,连续两年置闰),(11)但他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否定春秋历法,而是依据《春秋》《左传》等史料,考证春秋时期历法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