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沉默的美国铁路华工①

作 者:
刘进 

作者简介:
刘进,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美国研究

内容提要:

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美国为中心,主要根据美国官方或者私人的档案和新闻媒体、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以及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来建构铁路华工的历史,华工群体自己的声音严重缺失。21世纪以来,在素有“北美华侨之乡”的江门五邑地区发现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各类侨乡文书,为追寻“沉默的铁路华工”的历史,倾听他们的声音,建构研究中的华工视野、侨乡视野、中国视野提供了可能。透过侨乡文书可以发现,铁路华工主动筹款出洋,通过美国—香港—侨乡的商业网络给家眷寄送侨汇和家信。铁路华工通过拼搏奋斗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汗钱和思想观念,提升了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编织起侨乡民众赖以谋生的移民网络,启动并促进了广东五邑侨乡的现代化进程。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1869年5月10日,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接轨合拢,美国由此成为横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两洋国家,并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万多名青壮年华工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并以其勤劳、坚毅和智慧,为铁路的修筑完成做出了为世人所称道的卓越贡献。②相对于华工的巨大贡献,他们却长期处于“沉默”状态,一是在美国的历史叙述和公众历史视野中,铁路华工的史迹长期“沉默”;③二是学术研究比较缺乏华工视野、侨乡视野和中国视野,学者的研究主要依据美国官方或者私人的档案,记载铁路华工群体声音的一手文献难以寻觅是导致这一不足的重要原因。④

       21世纪以来,在广东江门五邑侨乡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中发现了大量侨乡文书,⑤但其中极少有直接提及铁路华工的原始文献,在家乡,铁路华工群体似乎依然沉默不语。然而,历史具有关联性,在相同的历史背景、相同的时空中由海外华侨及其相关者书写的此类文书,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从中可以抽丝剥茧,追寻铁路华工的历史踪迹,聆听他们埋藏已久的声音,譬如:铁路华工出洋前后和修筑铁路前后,侨乡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踏上出洋之路的?他们是如何与家乡互动的?他们是如何影响甚至改变家庭和家乡社会的?本文以侨乡文书为主要研究资料,对此进行探究。

       一 以侨乡文书考察铁路华工的理由

       美国铁路华工主要来自中国广东珠三角地区,尤以五邑地区(即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个县)的人数最多。数以万计的华工参与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但在大量侨乡文书中却难以找到关于他们的直接的记载,笔者仅见到1928年在美国出版的《全美宁阳第一届恳亲大会始末记》中有所提及:

       我新宁侨梓于逊清咸同时代,内迫于生计艰难,外求乎殖民发展,横渡太平洋,枝栖新大陆,荜路篮缕,以启山林,筑铁路,开金矿,凡百建设事业,多数为我新宁侨梓血汗之功。⑥

       上述文字发表的时候,已经距离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属于铁路华工后人的间接记述。

       修筑铁路是美国华工继淘金之后的另一个主要谋生方式,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初至19世纪80年代初期间,也就是华人在美国的自由移民时期。为什么这么多人参与的历史事件却在他们家乡由他们遗存下来的侨乡文书中鲜有直接记载呢?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在美国铁路华工所处的时代,中国和美国官方均缺乏对华人移民的严格管理,从而缺少遗留在民间的官方档案。当时,华工背着清政府私自出洋谋生,没有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管理程序,因此,民间没有中国官方颁发的移民文献传世。⑦美国铁路华工生活的时代尚属华人可以在美国境内自由移民的时期,美国华侨并没有像其后的排华时期那样重视对各种移民文献的保存。

       第二,修筑铁路是辛酸史、血泪史,华工们可能不愿意在家人和乡亲们面前提及。作为最底层的劳工阶层,铁路华工群体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修筑的铁路对美国西部开发和国家统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修筑铁路完成后,他们纷纷转行从事其他职业,这段痛苦经历逐渐被深埋于心底。华侨们的人生理想是在金山发财致富,衣锦还乡,他们最希望成为荣耀的“富商”而不是艰辛的“劳工”,修筑铁路这样一段九死一生、艰苦异常的辛酸“打工”史,是他们最不想在家人和乡亲们面前提及的事情。

       第三,在铁路华工所处的时代,侨乡缺乏保存纸质文献的良好条件。华侨们在海外发财后大规模地兴建碉楼和洋楼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特别是20世纪初期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期间。碉楼和洋楼坚固耐用,相对于以往的平房更加防洪、防潮、防霉,⑧有利于长期保存侨乡文书。一般来说,注意并能够有条件保存家庭文献,是在家庭的经济条件改善以后的事情。这可能是现存侨乡文书以1890年后产生的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人难以找到由铁路华工或当时的知情者直接而又明确记载修筑铁路历史的侨乡文书,因此,难以判定哪些侨乡文书是由铁路华工所书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铁路华工与侨乡的互动关系这一课题无从入手。实际上,21世纪以来,在多数铁路华工的故乡——江门五邑地区,在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建设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过程中,从民间征集到了大量的20世纪前后的华侨文献;在民间现在仍有大量相关文献,这是研究铁路华工的重要史料。其理由是:

       第一,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华侨书信等侨乡文书中必然有过去的铁路华工或知情者书写的文书。以美国中央太平铁路修筑完成的1869年为时间点进行观察,假设其时大部分铁路华工的年龄为18~40岁,那么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这些铁路华工的年纪应该在61~85岁之间了,因此,晚清至民国初年的侨乡文书中无疑会有一些是铁路华工书写的。

       第二,同一时空背景下其他职业的华工与铁路华工有着相似的经历。北美铁路华工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的大部分又来自广东五邑地区,他们说同样的方言,吃同样的饮食,崇拜相同的神灵,在家乡的生存境遇相似,出洋社会背景相似,与家乡的联系方式相同,因此,无论从事淘金、修筑铁路还是其他职业,华工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基于以上两点判断,笔者以为,以晚清至民国初期的侨乡文书为主要文献依据,探究铁路华工与侨乡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